新华社武汉2月6日电 题:石头山上活水来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
“这是通水后,才买的白毛巾,以前谁家敢用?用一次就得黄。”55岁的贫困户杨培林咂了一口热茶,又强调了一句,“是真得黄!”
荆山腹地,群山奔涌。海拔1200米的湖北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村,寒风呼啸,山间还盖着一点点白雪。
杨培林的家就“藏”这大山里,家里的那条白毛巾就如同山间的雪一样醒目,旁边的墙上贴着,“请节约用水”。
保康地处鄂西北深山腹地,位于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该县七成以上地区属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地下溶洞暗河遍布,难以涵养水分,吃水一直是个问题。
“青石板上赵家山,十年就有九年干,屋檐雨水贵如油,露水也能洗把脸。”这顺口溜,在赵家山村口口相传。这里不缺石头,最缺一口干净的水。
“因为没有稳定水源,不少村民为了挑两桶水要走上十几里的山路。有的村民吃水就靠下雨下雪蓄的‘死水’,浑浊不清。”自打杨培林记事起,这山里就围着“吃水”的事打转,有人盼一口家门口的干净水,从小等到老……
“要在石头山上找到稳定、干净的水源太难了。”赵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赵祥华说,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劳力,从凿窖围堰,到山脚“老井”提水,虽然一点一点缓解了部分村民没水吃,吃远水、雨雪水的问题,但稳定水量、水质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十二五”末,保康县仍有3.3万人因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环境而面临饮水难,其中就包括了赵家山村的600余人。
饮水难,就如同卡在村民和干部喉咙上的“硬骨头”。
近几年来,这块“硬骨头”被置于脱贫攻坚利齿之下,列为当地“一号工程”,县委书记直接担任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打深井!经过数十次调查勘测和严谨科学论证,2017年,保康第一口深井在赵家山村打下了第一钻。1米,10米,100米……当钻到地下483米深时,专家得出结论:“这地下水的出水量和水质有保障,可作为自来水水源!”
这消息令石头山上的人们为之一振。马良漆园水厂,井深1030米;店垭徐家堰水厂,井深816米;歇马后园水厂,井深610米……从第一口深井到第十口深井,从380米到1030米。
赵祥华说,为确保井水惠及更多村民,让“细水长流”,保康依托十口深井逐步配套建设现代化、标准化、自动化水厂;铺设供水管网,实行跨村连片供水。“我们村这口井到今年已经覆盖了5个村委会3000多人,主线管网2万多米,支线管网近6万米。”
“去年可把我累坏了!自来水、智能卡式水表都是新东西,好多老人不会用,我骑着摩托满山跑。”随着水厂运转,当地设置了公益性管理岗位,杨培林成了村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管水员,“累是累,但水是甜的。”
如今,在保康喀斯特地貌地区,供水管网纵横交错。到去年底,保康3.3万“石头山”上的人再也没了吃用干净水的烦恼。
“活水”流入千家万户,滋润了村民的生活。杨培林的地活了,思路更活了,“我流转了80亩地种烟叶,有了水,种地更有干劲了!”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