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半月谈评论:多听听武汉市民的声音
2020-02-17 21:42:58 来源: 半月谈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其影响之深让人始料未及。湖北是此次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武汉则是重中之重。然而综观疫情发展,在舆论场上,普通武汉人承受得最多、发出的声音却相对偏少,能够被公众听到的更少。身处疫情漩涡最深处的武汉市民是这座城市的主人,他们的情绪需要体察,他们的声音需要倾听,他们的状态对于抗疫大局至为重要。

  截至2月16日24时,武汉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41152例,累计死亡病例1309例。数字是抽象的,但对于武汉的许多家庭,疫情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段段痛彻心扉的历程。他们的正常工作生活节奏被病毒突然中断,面临着难以承受的困惑与煎熬。

  舆论场对于“武汉”一直高度关注。近一个月,“武汉”一词的微信指数已增长近20倍。但仔细分辨,多数讨论都是外界对这座城市的围观,舆论建构了一个“武汉”。波及全国的疫情触发了一种弱化地域区隔的叙事:对于普通武汉人的经历,外人很难真正感同身受。

  今天,我们在为武汉加油助威之时,也应该多听听他们的声音,感同身受地体察他们的情绪。武汉人是离病毒最近的群体,他们在疫情之下的真实生活状态如何,心理状态如何,普通市民最有发言权。

  1月24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左)与病情好转的患者黄淑丽互道新春快乐。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一段时间以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通过作家日记、90后博主的Vlog和一些自媒体,我们可以零星了解武汉市民在疫情中的一些片段、一些侧面:

  他们守望相助。38岁的市场推广职员黄晓民,自1月23日起,就成立了武汉“123志愿者车队”,召集了200多位司机,每天接送200多位医护人员上下班,输送上百次医疗物资。“我在做好事,在做对的事情,在做别人需要我去做的事情,这就可以鼓励我自己。”

  他们坦然达观。“以前大家都在各自的房里,这次出了这个事情之后,我们全家三个人全部都坐在客厅里,大家什么都在客厅里做,我把电脑也搬出去了。”一位美术老师说,这次疫情让她和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

  他们也有郁闷、悲伤和愤怒。大年三十那天,一位教师和他的妻子、女儿,以及同住的岳母全部确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确实也有过濒临崩溃的时刻,一刹那间充满了愤怒感。”这位教师说。

  “疫情比先前预计的要严重,传染速度比人们想象得更猛烈。”武汉一位作家说,“这么久了,武汉整个城市仍然井然有序。但和前些天比,乐观的武汉人多了些压抑和沉闷。”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硬汉,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智”。迎战疫情,共克时艰,武汉还面临着严峻挑战,知悉武汉人民的真实声音与诉求,是应对疫情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重大疫情中,媒体是各类信息交流的枢纽,应把目光多聚焦一些在普通武汉人身上,让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第一时间得以传达,让外界更完整地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好地把握疫情的发展动态,更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关心关爱普通的武汉市民也有助于将疫情给一个个家庭带来的不幸降至最低。对此,基层组织可以尝试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尽最大可能打捞网络舆论场上武汉人发出的求助声音,有针对性地迅速采取措施,做到民有所呼、组织有所应。这样,市民心中不慌,必然会更趋理性,疫情防控也更有序。

  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就可能就是一座山。一个人扛不起一座山,但千万人来帮助,结局就一定不同。疫情之下,让我们更多倾听武汉的声音,共同扛起这座城的明天!(半月谈评论员 沈汝发)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頔
半月谈评论:多听听武汉市民的声音-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558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