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优势坚定经济发展信心
特约评论员 王娜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2020年的春节全民开启了“假期充值”模式,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目前看,我们仍然要坚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要抓好,党中央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都要完成。疫情特别严重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
由于防控疫情需要,全国实行居家隔离,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必然导致供给和需求骤降,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这一冲击的影响是短期的,也是完全能通过多样的政策工具缓解和改善的。近些天来,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这样的政策。从国家层面看,货币政策已经向市场投放大量流动性,财政政策优先向疫情重灾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急需的项目倾斜。未来,要继续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赤字占GDP比率可以突破3%的门槛,进一步减税降费缓解企业压力。在货币政策方面,可以通过多次小幅降息来刺激经济,同时对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定向宽松。从地方层面看,各地开始陆续出台相应措施来落实中央精神,例如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举措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通过进一步增加信贷投放等举措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实施援企稳岗政策等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运营。其他省市也在加紧出台切实有效的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根本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源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力保障,疫情的短期冲击并不会撼动制度在长期继续保障经济向前发展,在疫情考验面前它的显著优势仍然凸显。
一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发挥。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迅速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军队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国家卫健委组建医疗队、派出督导组,财政部提供资金保障,发改委补助项目建设,科技部推动科技攻关,工信部保障物资供应,等等。再加上各地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各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紧急行动,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包括农村的动员能力,共同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这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把落实工作抓细抓实。
二是公有制为主体的优势得到显现。在疫情挑战下,中央企业及各地国企不仅提供大量款项和物资用于疫情防控,还在各行业中做好公共服务和提供有力保障,奋战在防控疫情第一线。武汉火神山医院迅速交付背后是中建三局等多家央企,组织大批党员干部逆行向汉;国药集团所属中国生物成功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分子检测试剂盒,并加快研发疫苗和抗体产品。中国宝武旗下企业24小时不停工生产医用氧气,确保每天向武汉各定点医院供应。通用技术集团、国机集团、中国化工等紧急生产保障医用防护品原材料和防疫消毒物资供应。石油石化、国家电网、中粮集团、中盐集团等通过周密的生产组织,在通信、交通、能源、粮油副食等领域确保供应稳定、服务通畅。
三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尽显活力与责任。从阿里巴巴全球采购医疗物资,到九州通医药公司协助武汉市红十字会进行仓储运营管理,再到全国各地的口罩等医用物资生产企业全力复工生产,武汉饭店“小姐姐”每天给医院做饭800份,等等。在“战疫情”中相关个体和民营企业也在用活力与效率冲在一线,努力保障各方面的供应。与此同时,在共同的战役面前,民营企业还表现出强大的社会责任感,经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31日15时,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会员企业累计捐款41.31亿元,捐物价值6.66亿元。
最后,我们欣慰地看到,受到直接影响的经济主体,没有被动地等待政策,也在积极谋求变革。在经营困境下,我们看到一些餐厅积极开发外卖业务、将员工借调到盒马等生鲜电商上班,甚至转型卖菜满足社区服务,虽然这些实属无奈之举,但只要坚持下来,终将迎来曙光。同时,疫情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孕育新的产业,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线上办公等迅速扩张,争取在政策的支持下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消费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积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带动5G手机等终端消费,推动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消费。要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以这次疫情应对为契机,进一步培养居民健康生活习惯,引导企业加大对相关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绿色食品、药品、卫生用品、健身器材的生产销售。疫情仍处于关键期,我们仍要牢记戴口罩、勤洗手、减少外出。同时也期待着,待到烟消云散时,多去几次餐厅、多看几场电影,通过“报复性消费”为中国经济多做点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