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危难之时,越需要楷模与英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这场硬战让人们意识到,偶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需要的地方。
此次战“疫”中,不少科学家广受赞誉,甚至成为年轻人的偶像。首屈一指的是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从在火车餐车研究疫情到明确宣布“人传人”,再到及时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被称为“国士”;人们日渐熟悉的“邻家奶奶”——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一边研究病毒,一边科普防疫知识;还有《战狼》女医生原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大年初一就带着迎战“非典”和“埃博拉”的经验赶赴武汉……
还有更多我们可能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科研工作者,第一时间分离病毒毒种信息及其电镜照片,潜心研究各种可能对救治病患管用的方案,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防控疫情做贡献。
疫情暴发以来,医务工作者给了我们很多感动。张继先,经历“非典”战斗的老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被称为“疫情上报第一人”;张定宇,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向全院职工隐瞒身患“渐冻症”的事实,始终坚守在急难险重岗位;张忠德,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连续奋战10多天,瘦到脱型仍坚守岗位……
与这些“明星”同行的,还有数以万计的普通医务工作。病毒肆虐,他们从各地前赴后继赶来,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瞬间:有的医护人员因为长时间佩戴口罩,脸上被勒出血印;有的为节省防护服,穿着尿不湿连续工作12小时……他们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有人给医生寄送物资时收件人写“白衣天使”,有人支援帮着照顾他们的家属,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医护人员的尊敬与感恩。
此外,还有很多基层干部者,也成了“网红”。他们承受了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但他们牢牢把自己钉在岗位上,将个人能量发挥到极限,为全国人民筑起一道“防护网”。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却检验出了众多从业者的成色,也锤炼着这个时代的偶像观。人们更加崇拜抗疫一线的奉献者,并用一个个务实的善举加以呼应。
我们乐于看到一些新变化,也希望社会各界能进一步引导年轻人向抗疫中涌现出的“新偶像”学习,树立崇尚实干兴邦、乐于奉献的新偶像观。(本报评论员 吕梦琦)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