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2月21日电 题:用疫情“防控线”守卫企业“生命线”——长春复工企业防控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褚晓亮、段续、姚湜
在一汽解放有限公司大厦,工作人员用电子红外线测温仪为员工测量体温(2月17日摄)。新华社发(颜麟蕴摄)
入门像“安检”,吃饭像“考试”,工位架隔板……连日来,记者走访长春市10余家已复工企业,看到一项又一项工厂防控“秘籍”。“防控做不好,生产也白搭”——各家企业“八仙过海”,把有效防控作为复工复产的前提和保障,筑起一道道严密的“防控线”。
入门像“安检” 走路有“指南”
入口怎么防?员工流动怎么控制?
各家工业企业的入口俨然成了安检台,每进入一个厂区,就像经历一次严格的安检。测温消毒,人员登记,不论是谁,一个都不能少。
记者走访的所有企业入口处,都有专职人员依次为进厂人员测温,用消毒液喷洒鞋底。“请您清晰填写。”吉林省晟亚模塑公司门口,保安拦住一位入场人员,仔细核对。
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动力总成事业部发动机车间内,工作人员为工人测量体温(2月17日摄)。新华社发(颜麟蕴摄)
一汽-大众动力总成事业部的车间里,设置了13个测温登记工位,入场工人们佩戴口罩,列队整齐,前后间隔超过1米,有序测温。门口的生产展板上,一幅行走“指南”贴在显眼位置,清晰规定了人员移动路线。
车间地面上标线醒目,就连去一趟洗手间,都必须走专用通道。“不能乱走,是为了减少近距离接触。”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动力总成事业部党委书记魏强说。
还有许多企业,在车间入口设置“蛇形弯”,既能在集中入场时确保秩序,还有效解决了测温难题。“东北室内外温差大,员工测温时常常出现33、34摄氏度的低体温。”一汽解放卡车厂副厂长静营说,“在‘蛇形弯’里排队等候一会,刚好能恢复到正常体温。”
吃饭如“考试” 工位架挡板
怎么防止人员过于密集?
2月17日,工人在长春金和交通器材有限公司食堂吃午餐。新华社发(颜麟蕴摄)
四人座椅,中间放置十字形挡板,将桌椅隔成4个互不打扰的就餐区域,这是长春金和交通器材有限公司食堂的景象。工人们说,吃饭像“考试”。这家企业出台了员工错峰就餐的规定,20%的人去食堂,剩下的当班工人,专人送餐到工位上。
生产线上,挡板也很常见。在一家汽车发动机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相近的两个工位中间,架设了近两米高的泡沫挡板,最大程度减少近距离接触。
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动力总成事业部发动机车间,两名工人之间架设了隔板(2月17日摄)。新华社发(颜麟蕴摄)
科英激光位于长春新区,是一家医用激光设备生产企业。车间里,公司将生产场地重新布局,调整设备位置,工位间隔10米远。“越远,感染风险越低。”公司负责人朱延生说。
记者走访的许多企业,采取了各种措施减少聚集,防控风险。有的企业在工位旁施划就餐区,设置小桌椅,方便员工分散就餐;有的车间利用开窗、鼓风机等方式加强空气流通,洗手间里,除菌凝胶、洗手液成为标配。
口罩第一位 餐盒忙储备
物资保障怎么实现?
“安全千万条,口罩第一条”——这是记者在多个生产车间都能看到的标语。口罩是第一位的防疫物资,来源可谓多管齐下,有政府支持,有社会捐助,有企业自筹……在很多企业记者看到,由于渠道不同,员工戴的口罩也是多种多样。
记者在一家高科技公司采访时,相关人员正和政府部门沟通,希望再多储备些口罩。“没问题,需要多少?”“500个”“马上就办,稍后给您回复。”
在一汽富晟李尔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工人在分装电线(2月18日摄)。新华社发(颜麟蕴摄)
一汽富晟李尔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线束,供应奥迪、大众品牌的多款车型,企业把一次性饭盒列为战略储备物资。总经理刘学掰着指头算账:每天消耗2000个饭盒,库存够用15天,目前仍需要积极储备。
在政府帮助下,紧张的防疫物资供应陆续得到缓解,企业开足马力加紧生产。“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我们咬定全年目标,积极上产能,全力完成生产任务。”魏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