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直击井下400米的复工复产
2020-02-22 17:32:55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太原2月22日电  题:直击井下400米的复工复产

  新华社记者梁晓飞

  随着各地复工复产进度加快,能源需求明显增加。面对疫情防控、安全生产、能源保障等多重任务,煤矿企业如何兼顾?记者来到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马兰矿,深入井下400米实地探访,直击智能化工作面带来的采煤之变。

  马兰矿地处中国最大主焦煤生产基地——山西省古交市,核定产能360万吨/年。驱车前往马兰矿的公路边,分布着多座煤矿、洗煤厂和电厂,不时有重卡迎面驶来,提示着这座能源基地的活力正在复苏。

  从进矿、进入职工澡堂到下井前,记者经过3次体温测量和登记。一同下井的矿工在换装时全程戴着口罩。经过安全检测,记者与同行矿工进行安全宣誓。记者注意到,与墙上贴着的誓词相比,安全员领誓时特别增加一句:“戴好口罩,注意防护。”

  “非常时期,矿工不戴口罩,一律按‘三违’处理。”矿长郝志强说,腊月二十七,煤矿就制订了应急预案;大年初二,集中采购了1万多个口罩,储备了可使用1个多月的消毒液;大年初三,井下一线就已先行复工。

  下井的过程比预想的时间长。乘坐罐笼、人车、“猴车”,经过多次换乘,一个多小时后,记者终于到达18509采煤工作面附近。

  井下遇到的矿工却比预想的少。工作面里,矿工们正在检修设备。受疫情影响,拥有85名矿工的综采二队,具备上岗条件的只有46人。综采二队队长卢闫满说,放在去年年底前,靠这些人手,想要“三班倒”保证连续生产,并且产量不降,肯定会非常紧张。

  卢闫满说,得益于新建成的智能化工作面,他们在四成以上矿工缺岗的条件下,每天的原煤产量维持在6000吨以上,与平时的产量相当,优先保障武汉方向煤炭供应。

  “现在,七八个人一个班就可以干过去十几个人的活,而且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卢闫满说,智能工作面有76个摄影头、9个云摄像头,每个支架上都安装了红外线传感器,井下还实现4G通话,大大延伸了矿工的视觉、听觉。

  在集控中心工作的童守军,可能是井下矿工中最干净的一个。他说,集控中心相当于智能工作面的大脑,里面存放着大量电气设备,必须保证室内干净。“脖子上的毛巾越白,反而说明我越尽责。”

  过去,采煤机每割一刀煤,都需要司机现场操作,工作面的142根支架要一根一根移动,23台控制设备要在轨道上拉着走。卢闫满说,如今,在距离工作面1公里外的集控中心,矿工就可以远程操控,工作面只剩下巡检工,杜绝了煤尘、顶板等危险因素。

  检修工苗有权在井下工作了20多年,他亲身经历了煤矿从炮采到无人采煤的巨大变化。在他看来,设备越先进,越需要调试好、操控好和维护好。“无人采煤对人的要求反而更高了,每天都要学习。”

  平时,苗有权上4天班休息1天。为了不落下生产,从正月初四返岗到现在,他一天没休。“好在外地回来的工友隔离期快满了,生力军很快就能补充进来。”

  临近下午两点,井下检修即将结束,记者原路返回,采煤机将再次轰鸣。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萌萌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务工人员返程专列开行
务工人员返程专列开行
武汉迎来晴好天气
武汉迎来晴好天气
尼泊尔徒步胜地普恩山上的早晨
尼泊尔徒步胜地普恩山上的早晨
美“天鹅座”飞船给空间站送货
美“天鹅座”飞船给空间站送货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561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