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第一线,病人交给医生,医疗废物就交给我们!”
说话人谢海洋,40岁,是南京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的一名员工。“我们是干什么的?在外行人看来,我们就是拖垃圾的。”他用调侃的语气说。
在医疗废物处置这个行当干了7年,怎么分类、储存、运输、处置,老谢心里一清二楚,“这是一份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作。”
但是,老谢没想到,有一天,他会把这份工作做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2月16日,他与三位同事驾驶两辆医疗废物专用转运车疾驰500多公里前往武汉,支援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集结!“抗‘疫’不仅是武汉的事情”
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置工作都紧张起来。在南京,老谢所在的南京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南京汇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全市唯一一家专业处置医疗废物的环保企业,承担着南京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医院、诊所等企事业单位的医疗废物处置。
疫情期间,公司负责接收2300多家产废单位的医疗废物。公司负责人王志卫介绍,相比平时,高度感染性废物增加明显,从平时每天10多吨,一下跃升至26吨左右。尽管拥有2条日处置30吨医疗废物的焚烧生产线,但处置人员依然日、夜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进行进行无害化焚烧工作,以求达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
虽然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几倍,但支援抗“疫”前线义不容辞。2月14日下午,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接到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请求支援的函件,商请派遣南京市医疗废物处置企业支援武汉市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当日,求援信息发至工作群中,报名者十分踊跃,名单越拉越长。最终,确定了谢海洋为负责人、90后小伙汪长新、押运员何均和维修技师殷其全四人组成支援小队前往武汉。
2月16日,谢海洋开着医疗废物专用转运车从南京出发,奔向武汉
“抗击疫情不仅是武汉人的事情,也是我们全国人民的事情,所以当时也没有想太多就报名了。”老谢说,“但是这么大个事没跟家人商量,心里还是有些内疚的。”
2月16日,出发的那个上午,谢海洋才给妻子发去信息,并跟家中的母亲说明了去向。“我母亲听到这个消息流泪了。”老谢说,语气里有些复杂,“但我妻子对我说,‘你放心去一线战斗,家里的事就交给我。’让我既感动,也很放心。”
就这样,“先斩后奏”的老谢收拾好心情,与同事驾着两辆车,带着380只医疗废物专用周转桶以及防护消毒物资奔向武汉。前线抗“疫”战况紧急,四人快马加鞭,用8个小时赶完了500多公里路,到武汉时,已是夜幕低垂。
“搬山愚公”守好防线
“在武汉的第一天,早上六点闹钟就叫醒了我。虽然很困,但我不敢多睡,因为我们不知道等着我们的任务有多少。”老谢说,“到了现场一看,真的是座废弃物的大山。”
在武汉,虽然预想到任务不轻松,但现场情况还是让他们吃了一惊。由于垃圾房容量和条件有限,疫情期间量又非常大,老谢和队友们负责的两家医院很多垃圾只能露天摆放,加上处置人手不够,部分医疗废物还来不及按照规范放置在周转桶内。这给老谢他们的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老谢和同事对接的两家医院都是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医疗废物里有医护人员使用过的防护服、口罩、手套,也有病人用过的纱布、病服、床单等。虽然废弃物已经按照管理要求经过了初步分类封装,但在处理过程中,有时候垃圾周转桶装得太满,密封不严,老谢他们就得带上口罩、手套、护目镜,穿好防护服,把垃圾拿出来匀进别的桶,确保垃圾桶能够密闭起来,再运往指定的垃圾处理厂。“胆大心细、坚韧不拔,这是我们在工作中最需要的品质。”
每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老谢和队友就像搬山的愚公,一刻不停地清运着医疗废物。刚来的那几天,中午大家甚至不敢脱下防护服吃东西,就一直工作到晚上下班后再把两顿并一起吃。“不过现在好了,相关部门帮我们落实了物资和盒饭,中午大家可以脱下防护服吃顿饱饭,再继续清理、搬运。”
老谢的同事正在清理搬运医疗废物
这些天来,老谢记不得他们跑了多少趟,清运了多少吨医疗废物。在他们的努力下,积压的垃圾山一点点变小。但老谢他们没有松懈,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病人没有全部出院,第二天,就还会有新的医疗废物等着他们。
“这个时候真希望自己的车再大一点,车厢再宽敞一点,再多装一点,早点把医疗废物全部认真处理掉。”老谢说。
“现在是抗击疫情最关键的时候,只要武汉还需要我们,我们就会坚守在这里。”老谢说。(王天翊)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