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战“疫”之下,他们与阅读相伴——三位一线职工的阅读故事
2020-02-23 08:03:32 来源: 工人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编者按】 我们希望每一位职工都是“读书人”,更希望一线职工将你们的阅读故事和阅读佳作、经典的感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出来。本期推出三个一线职工“疫情期间”的阅读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收获乐趣、积聚力量,在抵抗无聊同时更获得温暖和感悟。

  新冠肺炎疫情下“尽量不出门”,复工的日子仍须度过隔离期,或者是“居家办公”,不越出家门一步。

  这种状态下,不少职工选择了与阅读相伴。《工人日报》记者采访记录了三位一线职工的阅读故事。他们有身处湖北、每天上班的加油站员工,有复工后必须隔离14天的建筑职工,也有“居家办公”的国企职员。

  终将春暖花开

  我叫申萍,在中石化湖北石油分公司恩施航空路加油站工作,承担着为救护、应急、救援等特种车辆加油的任务。

  疫情下,我们采取了轮班制度,每天安排两名员工驻站值班。在家的时间,我会捧起自己心爱的读物品读。这样既能给自己充电,又能为社会做贡献,一举两得。

  这期间,我阅读了《人间词话》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两本书。《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那些追寻梦想和真理的故事,莫名让我感动。

  “牧羊人总会遇到风险,要么是狼群,要么是干旱,恰恰这些使牧羊生涯更刺激”。由此,我想到了这次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抢救病员的生命,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紧急动员……

  此时的我们,恰似书中的“牧羊人”,我们用尽全力去战胜“狼群”“干旱”。书中描述,“当你想要某个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完成愿望”,而疫情面前,不分国籍,只有人类。数十个国家都向中国伸出了援手,不正是书中所讲的“整个宇宙会合力”吗?“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日本友人那句“子曰无衣,与子同袍”,更体现了人类的休戚与共。

  以前,没有想过有一天阅读带来的力量会如此具体可感,这次却深切地与书中的故事发生了共鸣。我们加油站距离市里的定点医院较近,在每天提供加油服务的同时,还要做好消毒、清洁等工作。湖北的疫情最重,难免让人心有担忧,但是,阅读带给我的温暖和力量却让我多了几分勇气和坚定。

  一切终将过去,总会春暖花开,我相信我们赶走“狼群”的那一天会很快到来。

  阅读给你一种内在力量

  2月18日是我返岗的第四天,也是被隔离的第四天。

  我叫丁顺,中铁四局绍兴地铁区域经理部综合办公室干事,一名施工企业的一线职工。我老家在安徽池州,虽然池州市和项目所在地绍兴市都算不上疫情的重灾区,但不能大意,我还是进行了隔离。

  在家隔离的日子,我没事就抱着书阅读,闻着沁人的书香,时间没有那么难熬。可在项目点这间狭窄的隔离室里,我只能滑动着手机屏幕,在各类阅读软件中寻找慰藉。

  这段时间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书,是网络上爆火的《鼠疫》。在这个特殊时期,加缪的这部小说又被无数人重拾、细读。

  书中突然爆发的鼠疫一如眼下的疫情,很多无辜的生命殒于灾疫。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幸运的多,因为有无数像里厄医生那样的白衣战士,逆行奔赴前线和病毒奋力相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阻挡疫情的隔离墙。

  微博上的某个读书平台中,也发起了一个抗疫公益的征稿活动,并且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看尽人间温暖。

  里面有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内心倾诉,有身处疫情漩涡作家的生死独白,有重灾区基层干部的深情呼吁,有普通人对疫情结束后美好生活的期望,更有无数人希望早日渡过难关的衷心祝福……

  读着那些朴素、直白的句子,我心中却涌起一份震撼,无论温暖、沉重或是悲伤的话语,都能一瞬间撕裂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之后,却又给你坚毅前行的力量。

  望着映射进窗户里的几缕阳光,我想,也许,阅读的目的就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美好的东西不会消失

  我叫何建委,是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经营分公司华东公司的一名职工。疫情期间,我和大家一样,都响应了“尽量不出门”的呼吁。在此期间,公司全体上下紧密围绕“防疫情扩散、保安全生产、保职工健康、保能源供应”的“一防三保”要求,加强与电厂、钢厂、化工厂的沟通,全力保障江浙沪地区的能源供应。而轮岗值班、居家办公的我,“闭门在家”时期,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也尝试以阅读的方式,让自己关闭家门的同时多打开一些“心门”。

  我读了《骆驼祥子》与《呼兰河传》。印象深刻的是,《骆驼祥子》里写到“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

  与《骆驼祥子》一样,《呼兰河传》笔下亦是如此。比如,杨老太太、周三奶奶以及同院住的人们,不仅不帮助身在困境当中的冯歪嘴子的妻子王大姑娘,而且“没有一个不说王大姑娘坏的”,甚至“全院子的人给王大姑娘做论的做论,做传的做传,还有给她做日记的”。

  老舍、萧红笔下的众生相,蕴含着老舍、萧红的悲悯。

  然而,疫情期间,面对苦难,我看到的更多是“危机中闪现的美好人生和价值观的某些转变”。在这次危机当中,“个人的委屈与困难”,不再是老舍、萧红等作家笔下的“公众的话料”,不再“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而是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支持与帮助,无数个“最美逆行者”驰援湖北驰援武汉,成千上万的公务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没日没夜地守护在第一线。同时,大家的价值观也在悄然变化,比如注重责任伦理,比如再次形成保障医护工作者安全与权益的强烈共识,等等。

  2003年SARS疫情结束后,学者王元化先生曾说:“恢复太平生活后,这些美好的东西是不是会随之消失?”目前疫情有了许多好消息。我觉得,恢复正常生活后,“这些美好的东西”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在大家心中不断充溢。(记者 邓崎凡)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頔
战“疫”之下,他们与阅读相伴——三位一线职工的阅读故事-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56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