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2月27日电 题:“春天到了,熟悉的生活正在慢慢回来”——陕西多地复产复工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
项目工地上,严格的消杀措施之下,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社区工厂里,工人们戴着口罩忙碌有序;包机、专列,农民工被“点对点”送往各地……眼下,陕西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产复工。“重启键”按下,熟悉的生产生活场景渐渐回归。
工作人员在比亚迪西安新能源产业基地汽车总装生产线工作(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工作人员在西安银桥乳业集团乳制品检测室工作(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分区分类施策 企业有序复工
塑料桶、编织袋、铺盖卷……25日,西安比亚迪厂区外,数十名新员工拖着行李排队测温,等待进厂。厂区内,政府设立的核酸检测点前排起长龙,工人在逐一接受上岗前的首次检测。
“2月10日复工以来,西安比亚迪已有1.9万名员工到岗。”比亚迪西安地区总经理刘振宇说,为把交叉感染风险降到最低,园区全面实行“网格化”和封闭管理。为扩大产能,西安比亚迪手机组装板块连日来紧急招工,每天新招聘200多人。
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孙喜民说,为适应防控形势变化,陕西以县域为单位确定不同风险等级,区分企业类型制定差异化的防护规范,以派驻联络员、保障防控物资、开辟返岗绿色通道等举措,帮助企业有序复产。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现有12个中风险地区之一。为迎接返工潮,港务区启用了能容纳1000人的新建生活区,分区管理返岗人员。各重点项目间实行“全封闭、零流动”管理,工人从工地到宿舍全程由专车接送。
截至24日,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53.4%。沉睡的车间渐次醒来,重大基础设施工地上也有了久违的喧嚣。26日10时许,在咸阳市礼泉县,来自中铁一局的120名建设者将钢轨平稳安放在轨枕上,银(川)西(安)高铁陕西段铺轨工程全面复工。
中铁一局副总经理朱卫东戴着口罩,声音响亮:“防疫是头等大事,复工是当务之急。要跟时间赛跑,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铺轨。”作为国家铁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重点工程,银西高铁计划今年底开通运营。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穆寨街道王湾村种养殖产业扶贫基地的农民在蔬菜大棚内劳作(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工作人员在西安银桥乳业集团液态奶生产线上工作(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忙完田间忙车间 战“疫”战贫两不误
地处秦巴山区的安康市白河县青春茶叶现代农业园里,茶农正忙着给茶树施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园区负责人齐桂华说,正值春季管护关键期,园区每天为茶农测量体温,要求他们保持间距工作。
目前,白河派出11支专家队伍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指导、防控宣传服务。茅坪镇金花食用菌园区负责人凡文勇说,在他加入的微信群里,每天都有技术人员推送的农技推广、专家课堂等信息,“遇到技术难题,我就找专家视频通话。”
一手战“疫”,一手战贫。在谋划春季生产的同时,陕西农业部门也紧急下拨补助资金4200万元,用于解决涉农企业用工难题。一批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陆续复工,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
安康市旬阳县社区工厂已复工5家。在城关镇逸家社区的康之宁毛绒玩具厂里,85名员工正加紧赶制一批出口订单。人人戴着口罩、间隔一米,少了些欢笑声,依旧繁忙有序。公司总经理谢发明说,在政府帮助下,企业每天为员工多发20元补贴。“不会因疫情裁员,公司旗下12家分厂也将陆续开工。”
自正月十五起,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贫困户兰志芳就和36名工友回到家门口的社区工厂上班。这家工厂主营电子陶瓷生产加工,员工多是易地搬迁社区的贫困户。
“春天到了,熟悉的生活正在慢慢回来。”兰志芳说,公司及时复工,自己的收入受影响不大。忙完车间工作,还能顾上田间农活。
工人在陕西临潼伊思灵华泰汽车座椅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作(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工作人员在比亚迪西安新能源产业基地汽车总装生产线工作(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陆、空、网联动 人流物流加快运转
陕西是劳务输出大省,有农村转移劳动力600余万人。随着疫情趋缓,多地采取包车、专列、包机方式,“点对点”送农民工踏上征程。
24日,共载有540名农民工的三架飞机陆续从汉中起飞,前往南通和义乌。来自略阳县的白世文说,往年他乘车要一天才能到达,这次乘包机2小时就到了南通。由于两地间有健康互认机制,他“下机舱”就能“进厂门”。
在商洛市洛南县,当地政府开展线上招聘,组织劳务公司对接服务,统一为农民工办理健康证,协调专车专列运送2200多人外出务工。
逐渐运转起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是经济韧性的生动写照。疫情期间,中欧班列“长安号”一直常态化开行。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副主任苏国峰说,截至23日,“长安号”今年已开行311列,运送货物14.6万吨,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9倍和1.8倍,有力保障了防控物资运输和企业生产加工贸易。
23日,在一场特殊的网络签约仪式上,西门子、北大科技园等投资方企业负责人与西安高新区负责人“隔空相望”,完成了13个数字经济项目签约。此前一天,总投资286亿元的30个生物医药项目也以“云签约”方式落户于此。“我们用互联网打破空间阻隔,危中寻机,努力把疫情损失降到最低。”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钟洪江说。
工人在陕西临潼伊思灵华泰汽车座椅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作(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目送一列列务工专列驶出站台,高铁西安北站指挥中心副主任魏佳喃喃自语:“流动起来,生活就有希望,这是开往春天的列车。”(记者陈晨、李华、薛天、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