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 题:战“疫”,他们也在!——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全力投入抗击新冠肺炎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温竞华、胡喆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社会各界纷纷行动,为抗击疫情贡献一己之力。人工智能(AI)、大数据、信息技术……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也拿出“十八般武艺”,助力药物研发、构建防控网络、捐献医疗设备,为战“疫”提供科技支持。
助力药物研发:用好AI“寻药利器”
面对严峻疫情,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国科技力量开展应急科研攻关,按照老药新用的思路,从几万个药物中层层筛选出磷酸氯喹等部分具有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作用的药物。
新药研发来不及,如何快速从老药中找到可能有效的药物?“AI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推荐老药新用方案,大大缩短找寻时间。”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学中心研究员裴剑锋说。
疫情发生以来,AI技术成为助力加速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发的“科技先锋”。
北京英飞智药科技有限公司利用AI技术提出了潜在的老药新用方案,正在协同合作方开展基于病毒复制相关靶标及病毒宿主攻防网络的老药新用研究和中药药方设计工作。
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会同清华大学药学院运用GHDDI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和大数据平台,针对SARS、MERS等冠状病毒的历史药物研发进行数据挖掘与集成,围绕多个具有潜力的靶点和机制同步开展药物筛选工作。
应对疫情还须协同创新。为此,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建立了专业性的学术讨论交流平台,供科技人员发布成果、参与讨论、开展述评。
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也向科研人员开放了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和大数据分享平台等技术平台和药物研发资源。
“疫情发展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调动我们内外部最优质的能力和资源,响应国家的需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丁胜说,目前已陆续收到国内外上百家科研单位、企业和研究人员提交的合作申请,经初步认真遴选,已与其中多家机构对接、推进相关研究。
实现精准防控:构建数字化防控网
数字时代的当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疫情防控网,能够助力有效决策、科学精准防控。
民众戴口罩出行,人脸识别困难,在发现新疫情时,如何“快速寻人”?
融合AI、大数据分析技术,中国电科开发了“公共场所应急医疗寻人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对目标人员进行快速检索、比对和关联,并通过多模态算法对人的体态特征进行识别,提升识别准确度,实现精准定位。
“与时间赛跑”的定点医院如何快速部署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病区的办公终端组网,减少工作人员交叉感染?
锐捷网络推出发热门诊云办公方案,不仅支持无线组网、通过管理服务器为多个用户快速创建独立的桌面业务,而且运维人员可以通过镜像发布、远程协助、一键还原等集中运维管理功能,远程解决发热门诊内终端可能出现的问题。
越来越多单位和企业复工,如何减少进门时的人员接触、快速筛查出体温异常者?
利用红外热成像、人脸识别、AI等技术和航天云网疫情大数据防控平台,航天科工所属航天云网公司研发的AI体温精准筛查系统,0.8秒内即可完成体温筛查,并自动记录温度异常信息、实现数据追溯,避免人员接触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
聚焦一线需要:为防疫提供更多保障
在抗“疫”阻击战中,防疫一线尤其是武汉和湖北医疗物资的紧张,严重制约着救治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近日,中国电子通过国务院国资委专用账户,向湖北疫情防控一线捐款2000万元,旗下企业也充分发挥网信技术优势,为抗“疫”提供专业设备和服务保障;浪潮集团在向湖北黄冈捐赠近10万件医疗防疫物资之外,还为有需求的政府、医疗、教育和企业免费开放远程视频通信服务。
对确诊患者应收尽收,对疑似患者应检尽检,疫情防控对病毒检测手段提出了质和量的双重高要求。
为了帮助患者及时确诊并得到治疗,清华大学日前向湖北武汉捐赠了1.2万份新型核酸检测芯片试剂盒。这种试剂盒由清华大学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共同设计开发,在1.5小时内便能一次性检测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6种呼吸道常见病毒。
除了捐赠物资,一些科技企业还把目光投向关爱一线医务人员。
腾讯设立15亿元“战疫基金”资助抗“疫”科研攻关、医疗健康设施完善、权威医学科普等工作,其中,向中国工程院捐赠的3000万元将用于“抗击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医学关怀与职业发展提升计划”,对疫情一线医务人员特别是受感染的医务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健康评估、职业培训、对口帮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