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3日电(记者张晓龙、阿曼)用盖在大棚上的被子遮挡阳光、关闭大棚里悬挂着的补光灯、熄灭火炉中的部分炭火,种植草莓的农民姜兆君想尽各种办法,让草莓变红的速度慢一点、再慢一点。
姜兆君是新疆乌鲁木齐市三坪农场的农民,他的草莓采摘园建在距离市中心以西30公里的地方。
“每年年初,原本是采摘园最红火的一段时间,谁也没想到碰上了疫情。”空荡荡的温室大棚内,只有姜兆君反复踱步,低矮的草莓茎叶匍匐在他脚下,缀满了或青或红的果实。
水果采摘园并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冬季漫长的新疆,最近三五年兴起的草莓采摘园却是市民休闲度假、亲子零距离体验农耕文化的重要目的地。仅在乌鲁木齐市周边,成规模的草莓采摘园就有10余家。
“和很多水果不同,温室大棚的草莓采摘可以从12月持续到次年6月。”春节假期是漫长采摘季的第一个高峰期,姜兆君有10座现代化日光温室,往年单日接待游客顶峰可达上千人次,采摘价格高达160元/公斤。
“今年头茬果1月底才熟,但那时,因为疫情人们都在家中很少出门了……”那些往日让姜兆君引以为傲的果实,一如既往地红润、饱满,但他望着果子直摇头。
54岁的姜兆君6年前从辽宁丹东举家搬迁至新疆,随之而来的,还有宝贵的草莓种植工艺。丹东是中国重要的草莓产区之一,姜兆君深谙草莓种植之道。
姜兆君在新疆种植草莓之初,就决定不走批量销售,一心主打采摘。经过前几年的艰难起步,姜兆君在乌鲁木齐市三坪农场的草莓种植大棚变成了小有名气的草莓主题公园。每年,当地政府还会帮助姜兆君举办采摘节,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前来消费。
专注采摘的姜兆君从没预想过这种场景:果子成熟却无人问津。“头茬果摘下来,大部分都放坏了。”
姜兆君着急,当地干部也着急。三坪农场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农场“一把手”凌晨2点给姜兆君发微信,帮他联系采购草莓的客户,缓解“卖难”。
姜家大棚里的草莓每四五天就成熟一批,总量300到400公斤。姜兆君也和儿子姜仁杰商量:不行咱也走出去?他们拨通了老客户电话。
三坪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德萍介绍,为了抢时间,农场立即帮父子俩开具证明,方便他们开车进城配送货物,办理“点对点”复工,方便工人进入大棚采摘、装车,通过自媒体,发布草莓销售信息。农场还协调乌鲁木齐商务部门,将姜家父子拉入一个有各大商场负责人加入的微信群,方便他们和大型销售终端对接。
姜仁杰和女友每隔一两天就要开车进入乌鲁木齐城区送货,“虽然单价降到了每公斤100元到120元,但销量上去了,就能帮我们最大程度止损。”
为保障买卖双方的健康安全,姜仁杰一直坚持“无接触配送”。他和女友佩戴着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把成筐草莓送到各个小区专门设立的接收点,等客户本人来取。没有接收点的小区,他们就把草莓放到对方能拿到的地方,一直站在几米外,等待客人到达、取走。
和大型超市方面的交流,也让姜仁杰产生新的念头:市面上还是有很多客人认可我们,也可以尝试下商超销售,“多一条腿走路,总是好的。”
姜兆君也想通了:“其实客人们还在,现在只要大家都平平安安的就好,等到疫情过去,他们还会过来。”
通过“无接触配送”发出的草莓已经超过500公斤,姜兆君把盖在大棚上的被子掀开,点亮紫色的补光灯,给炉膛添上新的炭火,又开始期待着草莓快点变红、快点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