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能否一“码”通全国?
2020-03-04 17:55:20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刘阳)复工复产,人员“复位”是关键。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如何在精准防控前提下加速推动人员有序返岗,考验着各级政府应对复杂局面的治理能力。

  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进行数字化防控疫情管理,用健康码分类指导人员出行,是各地纷纷推出的便民举措,但怎样便捷有效地以全国一盘棋思维为指导,用好这个“码”,还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

  健康码始创于浙江,市民通过线上申报,完成健康信息登记后,经后台审核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健康码实施“绿、红、黄”三色码动态管理。显示绿码者,亮码通行;显示红码者和黄码者,需要自我隔离并健康打卡,满足条件后将转为绿码。

  这个创新性举措,在一定区域内打通了人员流动的“瓶颈”,为复工复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北京健康宝、上海“随申码”、重庆“渝康码”、天津“健康码”、西安“一码通”、“秦皇岛健康认证码”……很快诸多省份和城市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健康码应用。

  健康码大大提高了疫情防控中信息核查的效率,但群“码”并起产生了本地只认本地“码”的新问题。低风险地区持有“绿码”的人,通过相对独立、密闭的交通方式返岗,却被要求重新申领抵达地的“码”,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给群众、企业带来了无端困扰,浪费了社会资源,也不利于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

  复工复产是一个链条,哪一个环节卡壳,链条都可能运转不畅,最终影响全局,而扩大健康码的适用范围,则关系着能否顺利打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所幸很多地方看到了这个问题。近日,长三角三省一市建立了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机制,浙江与海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签署“健康码” 互认合作协议,京津冀也在积极推动“健康码”互通互认。

  互认健康证明,本质上是用大数据互通减少“重复劳动”,是打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的务实有效措施。但靠各个地方去推动互认协议,难度极大,操作性不强。

  因此,有必要在“机制相通、规则互认、数据共享”原则下,加速整合各地大数据资源,推出全国适用的健康码。这样既能推动健康人群迅速“复位”,促进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快速恢复,又能避免重复研发带来的资源浪费,还能充分利用全国层面的大数据进行更精准的分析,从而更精准认定持有人的出行轨迹和健康状况。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能否一“码”通全国?-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566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