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要撑住,不能倒下”——从一家服装厂看中小微企业如何与疫情“抗争”
2020-03-06 10:15:10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新华社贵阳3月6日电(记者李春惠 李凡)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很多企业遇到了生存困境。尤其是一些回乡创业人员,他们开办的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疫情防控期间面临从生产到销售多环节的困难挑战。

  记者近日走进一家由返乡务工人员创办的企业,一起来看这家企业是如何经多方帮扶和奋起自救,最终战胜困难复工复产的。

  “本地人信任他”

  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经开区的贵州雨林服饰贸易有限公司厂房门口,传出一阵机器的轰鸣声,七八十台缝纫机正在工作。记者走进一楼厂房,穿过一排排缝纫机,来到一名妇女身边,她正俯在缝纫机板上,弓着腰,不停地来回踩着踏板。

  她叫吴代菊,是玉屏县朱家场镇鱼塘村人,在这里做缝纫工每月工资4000多元,在当地,这已算是较高的收入了。“过完年就盼着回厂,2月21日厂里通知复工,当天就回来了。”说完,吴代菊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忙碌起来。

  二楼的厂房有二十来个工人,他们坐在长条椅上,剪线头,钉扣子。疫情防控期间,为做好安全生产,公司对员工进行了多次防疫培训,生产设备每天要做消毒处理,员工按要求佩戴口罩,一天两次体温测量。“公司每天给我们发放口罩,进门出门都要消毒和安全扫码,我们也感到放心。”岑巩县大有镇大有村村民刘泽琼说。

  企业负责人吴明斌说,员工及时到岗是复工复产关键因素之一。员工很支持,已有近百名员工到岗,他们大部分是附近农民,包括几十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企业常年有固定的工人,他们反映工资是有保障的。每当上游资金回笼慢时,他都会跟工人讲清楚,偶尔工资发慢了几天,工人也理解。”岑巩县人社局副局长杨纯说。

  “本地人相信他,一些务工人员从他身上看到希望。”岑巩县县长吴昌盛说。

  政府帮扶解决难题

  吴明斌是岑巩县客楼镇白家坝村清水塘组人,1996年跟着老乡去广东的服装厂踩缝纫机,逐步成长为管理人员。2008年,他又跳槽到温州一家服装厂担任生产经理,年薪约50万。

  “吃苦耐劳,经风雨,学本事,2015年,吴明斌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老家创办企业。”杨纯介绍。

  创业之初吴明斌遇到不少困难,政府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出台了免厂房租金、免税收等扶持政策。然而,突发的疫情给企业复工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记者在厂房看见,工人们戴着口罩忙着缝纫、裁剪等,车间里闻得到淡淡的消毒液气味。吴明斌说,“若不是经开区和县里及时协调,我们连一个口罩都拿不到,更无法开工。”

  岑巩县经济开发区商贸物流管理局副局长潘登介绍,政府发挥各部门渠道优势,帮助返乡创业人员解决难题,“每个科级干部负责一个企业,与企业共同拿出计划和措施,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企业主要生产学校校服,订单大多来自学校,有一些订单还是政府牵线找到的。”吴明斌说。

  “返乡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疫情防控期间面临的困难更多,当地政府部门要推一把,帮返乡创业人渡过难关。”吴昌盛说。

  “这道坎不会过不去”

  由于省外交通物流仍未完全恢复、专业市场未能复市等原因,原材料进货不畅。“不能坐着等,得努力想办法。”吴明斌说。

  “销路倒不愁,订单都排到了今年7月份了。愁的是原材料。”吴明斌说,原材料需要从广州的布匹批发市场进货,打听到那边要3月中旬才能开市,就算开市也要再等几天才有原料产品。“现在库存最多维持一周,一周后原材料进不来,就只有停工。”

  吴明斌又联系浙江的供应商,一家供应商同意把第一批原材料发给他,条件是现金支付。但原材料价格上涨了10%至20%,吴明斌悬着的心落下半截——有原材料就好办,可是资金又难住了他。

  “学校和一些单位的订单已完成,但受疫情影响,学校没开学,单位没正常上班,共有200多万元资金无法回笼,资金压力很大。”吴明斌说,不开工,支付管理人员工资,加上银行利息、税收、水电等,每月需十多万元。开工,每月还要再增加30多万元计件工资。

  “必须开工,撑到一切正常,就好了。”吴明斌硬着头皮筹钱,厂里几个管理人员私下里把年底发的钱全拿给了他,再加上向其他朋友借的和自己的“老底”,钱已筹到大半。

  “企业到了吃紧的时候,要撑住,不能倒下。”吴明斌说,“员工齐心协力,这道坎不会过不去。”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詹婧
“要撑住,不能倒下”——从一家服装厂看中小微企业如何与疫情“抗争”-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6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