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与生命竞速——记武汉新冠肺炎救治气管插管小分队
2020-03-07 23:26:58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武汉3月7日电 题:与生命竞速——记武汉新冠肺炎救治气管插管小分队

  新华社记者黎昌政、廖君

  “要插管了!”裹着隔离服、戴着护目镜,气管插管小分队队员、麻醉医生王晶晶,示意其他人退到病房另一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病房里,躺着一位有多种基础疾病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王晶晶小心打开患者口腔,观察气道情况,将可视喉镜插入,又快又准地将呼吸机软管插进患者声门。

  几乎同时,护士在导管近端接上呼吸机,患者氧饱和度迅速提升,监测仪器提示插管成功……

  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无创呼吸机不能满足病人需要时,需要气管插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中法新城院区是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定点医院,是需要插管的病人最多的医院,两支插管小分队冒着风险与死神赛跑,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

  深夜,电话铃响起。“病人需要紧急气管插管!”“好,马上到!”熟练穿上隔离服,戴上护目镜,套上3层手套,罩上头罩,插管小分队队员很快出现在病人面前。

  “要求气管插管,意味着病人一脚已踏进鬼门关。必须争分夺秒,从死神手里抢人。”光谷院区插管小分队队长高峰说。

  “我们只有一次机会。”高峰说,“平时,在药物作用下病人自主呼吸暂停后,身体里氧气储备可为医生操作留下两分钟。但新冠肺炎病人身体氧储备少,从注射药物到操作结束,留下操作时间不到90秒。”

  “给麻醉医生的机会只有一次,必须一次成功。”高峰说:“插管要快要准。”

  而在新冠肺炎这个特殊的战场上,麻醉医生穿上防护服,雾气挡住护目镜,视线变得模糊不清;戴3层手套,原本灵活的双手变得笨拙;呼吸困难和心跳加速,也增加了操作难度。

  麻醉医生只能在护目镜雾气的斑驳间,寻找较清楚的部分,凭着感觉完成这个“一失万无”的工作。

  迟晓慧和郑红波克服种种困难,在ICU病区,从白天一直战斗到次日凌晨2点,完成了中法院区最早4例气管插管任务。

  “穿上防护服,戴上3层手套,触感、视线都差了,动作也变得不流畅。但插管小分队的操作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准。”高峰说。

  插管还需急中生智。一位肥胖重症患者需要气管插管,嘴巴不能完全张开,先进的可视喉镜放不进去。麻醉师钱巍情急之下,换用传统老式喉镜,完全靠经验和手感取得成功.

  他们还是生命的忠实守护者。一天,麻醉师王楠在重症ICU内给一名患者顺利进行了气管插管。正当她调整镇静药物剂量、呼吸机参数时,病人心率突然从110次/分快速下降至30次/分,面临心跳骤停危险……

  王楠毫不犹豫冲了上去,给病人实施胸外按压,同时呼叫周围护士来同时用药。2分钟后,病人心率逐渐恢复正常……

  插管队员每天工作都很累。每次,插完管观察病人没有异样后,会在ICU病区待命,保持原地不动,尽量节省体力。“等休息稍微缓过神来,刚才还闷热难受,现在却感觉后腰发凉,里面衣服被汗浸透了。”那天,钱巍穿着防护服在ICU病区独自完成4例插管。

  同济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万里说,每例气管插管,都是从“鬼门关”抢生命。麻醉医生脸贴近病人口鼻处实施气管插管,近距离直面病人呼吸道。气管插管暴露声门瞬间、气管插管时,病人会喷射出大量病毒气溶胶。

  这背后,是医护人员一次次身陷感染危境。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有一种令人动容的“英勇”。

  而这在麻醉科医生看来,是理所当然。“我们不上,谁上?”万里说,小分队队员征集令发出后,不到半小时,全院报名人数达100人。

  在同济医院,目前有40多人的插管小分队队员在奋战,截至目前完成气管插管近200例,无一例失败。

  虽然很累,但最近令队员们感到宽慰的是:“更多病人可以拔管,脱离呼吸机辅助啦!”

+1
【纠错】 责任编辑: 徐海知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贺兰山中的跃动“精灵”
贺兰山中的跃动“精灵”
秦岭深处十万亩山茱萸盛开
秦岭深处十万亩山茱萸盛开
她们的坚守
她们的坚守
物流配送路上的货车女司机
物流配送路上的货车女司机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678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