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3月12日电 题:按下“快进键” 扶贫“不打烊”——山东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王欢、张志龙
一段时间以来,山东各地通过扶贫车间、“N+1”帮扶机制、扶贫农创体等多种形式,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推动各项扶贫政策落实落地落细,做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扶贫“不打烊”。
扶贫车间“动”起来
在菏泽市郓城县张鲁集镇凯达制衣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着裁剪、缝制服装,一旁堆满了已经加工好的成品、半成品。然而在前段时间,这家公司还在为无法复工、订单积压而发愁。
“当时工厂需要一百五六十人,但是只有三十人能上班,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就会导致客户减单,贫困户也难有收入。”凯达制衣公司经理刘世华说。
如何让工人有序返岗复工,同时又不影响疫情防控?张鲁集镇镇长李桂莲是凯达制衣扶贫车间的复产指导员,她带领乡镇卫生院、扶贫办、农信社等部门现场办公,为企业打通复工“堵点”。
郓城县有四个乡镇地处黄河滩区。当地一方面采取严格防控措施让群众“静”下来,一方面紧盯黄河滩,聚焦脱贫攻坚,让扶贫车间“动”起来。目前,全县460个扶贫车间已经有过半复工复产,大约75%的扶贫车间原就业人员陆续上岗,实现“家门口”就业。
“N+1”兜底特殊群体
近日,沂蒙革命老区沂源县下龙巷村村两委成员桑庆虎来到陈树光家中,询问他的生活情况,照顾他吃药,随后又帮助他搬饮用水、打扫卫生。
桑庆虎说,下龙巷村成立了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村民代表组成的三人关怀小组,对特殊群体贫困户开展帮扶工作,定期到其家中开展家庭洁美、政策宣传,解决日常生活困难。
疫情期间,山东各地重点关注重度残疾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高龄老年人等自身防控能力弱的贫困人口。对被隔离或集中收治贫困人口的户内其他家庭成员开展针对性帮扶,确保有人照看、安全健康。
沂源县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出台了“N+1”帮扶机制,根据困难程度确定2至5人进行多对一帮扶。共组织村两委成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7000多人加入特殊困难群体管护工作中,确保他们在疫情期间能得到全面管护。
“我们将特殊群体作为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底板’,对涉及的1541户家庭实行网格化管理,把责任压实到各镇(街道)主要负责人。通过‘N+1’帮扶机制实现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日常管护,让他们在就医、住房、生活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沂源县扶贫办副主任周士磊说。
“农业创客”喜摘“脱贫果”
红彤彤的樱桃西红柿挂满枝头,在青岛平度市崔家集镇的蔬菜大棚内,这里的扶贫农创体又迎来了丰收季。41岁的贫困户王双财戴着口罩,忙着采摘棚内的“脱贫果”。
“疫情期间我们‘不打烊’。这边每天消毒、测体温,防护措施做得足。”王双财笑着说,通过扶贫农创体,他不仅还清了欠款,还实现了由“打工仔”到“棚主”的转变。
平度是山东的农业品牌盛产区之一,当地依托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农创体。这种模式让贫困户变身“农业创客”,提高了扶贫对象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本领。
满棚的西红柿就像满盆的“金果果”。如今,崔家集镇扶贫农创体形成了623个大棚、占地3000余亩的产业发展集群。在平度市,像这样的扶贫农创体还有30多个,已经全部稳定复工。
山东还在财政政策、金融扶贫、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出台措施,减少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山东省扶贫办副主任宋文华说,疫情发生以来,山东统筹推进贫困人口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把贫困人口、困难群众防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确保不漏一人。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