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记者李由 陈杰)近日,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34名“90后”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在抗疫一线抢救生命的情况,表达了继续发挥党员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的决心。3月16日,他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当天,记者视频连线采访了其中5位“90后”党员,请他们讲述抗疫心声。
“我们可以担起更多的责任”
1990年出生的吴超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2月7日,吴超随第三批北大援鄂医疗队来到武汉,初次进入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隔离病房让他记忆深刻。“隔离病房里的大风扇一直往外吹气,噪音很大,我们必须用非常大的声音说话,对方才能听得到。很多老年患者只会说方言,我们听不懂,为了安抚他们焦虑的情绪,用纸笔写字交流,给他们看家属发来的加油视频,让他们能安心。”
吴超认为,通过这次疫情的检验,“90后”证明了他们不是“娇滴滴”的一代,可以担起更多责任,为国家分忧解难。
“如果不来的话,肯定会后悔一辈子”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医生金汉的孩子刚出生两个月,他就到了武汉。他说:“听到武汉急缺医护人员的消息,我觉得如果不来的话,一定会后悔一辈子。对于家里我很愧疚,孩子那么小只有妈妈一个人带,但我相信以后孩子知道他父亲作为一名医生,曾经支援过这样一次战疫,一定会很骄傲。”
在一次值夜班的过程中,为了抢救一名危重病人的生命,金汉也遇到过惊险时刻。“当时一个危重患者突然摘下无创呼吸机面罩,对着我们剧烈咳嗽,能感觉到很多飞沫沾在面罩上,空气里也都是,看到病人氧饱和度一直往下掉,没有时间考虑太多,立刻采取措施救治。事后回忆抢救过程还是觉得有些后怕的,不过好在消毒得当,没有出现问题。”
金汉告诉记者,也许以前他们还会当自己是一个孩子,但是经过这次的疫情,他认为“90后”已经成为了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的人。
“我会主动站出来,利用专业特长去帮助一些患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医生刘中砥在武汉度过了30岁的生日,他笑称自己是最老的“90后”。
刘中砥告诉记者,在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中“90后”主要扮演的是执行的角色。遇到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具体问题时,他会主动请缨去处理,为团队分担工作。
“当患者顺利出院,回忆起入院时他们那种焦虑的状态,经过治疗慢慢康复,到最后展露笑容,让我印象深刻。”刘中砥说。
“17年前我们被保护,现在该我们站出来了”
28岁的郭新月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的护士,他告诉记者,第一次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进隔离病房时,身体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出现憋气、头晕、恶心等症状,当时同组的队员都劝他退出去,但看着病房里那么多等着救治的危重病人,他坚持留了下来,坐下休息半小时后,感觉症状减轻许多,他坚持把第一班的任务完成了。
郭新月说:“17年前的非典,当时我们‘90后’都还是孩子,我们的前辈们保护了我们,今天大家都已经长大了,应该用我们的行动去保护大家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站出来,武汉人民怎么办?作为‘90后’党员,我还是医护人员,就应该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到一线去帮助武汉人民,一起来战胜病毒。”
“能在战疫一线火线入党,我一定不辜负这份信任”
“接到通知时我还在出发热门诊,我第一时间报了名。来武汉之后,因为我是感染科的大夫,所以会利用自己专业,积极参与多学科的诊疗。”北大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医生钱建丹说。
钱建丹坦言,刚进入污染区的时候,思想上还是有一定压力的。此外,每个班8个小时,加上路上的时间要12个小时,长时间不吃不喝身体上也面临着挑战。但伴随着病人病情好转,她感觉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看到病人在康复后表达感谢时真诚的表情,她说:“那一刻就感觉真的一切都值了,病人能够康复,我特别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