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赵玉英的“心”药方——发生在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的故事
2020-03-19 17:22:3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武汉3月19日电 题:赵玉英的“心”药方——发生在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的故事

  黎云、刘会宾、王均波

  火神山医院收治的首批50名患者,其中24名分在赵玉英当主任的感染八科一病区。

  64岁的患者郑阿姨不到一个小时接连尿了6次;90岁的患者尹奶奶,既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不吃药也不喝水吃饭,把病床上的床单打成一个包裹,要回家;56岁的患者钟阿姨半年前做了脑胶质瘤手术,智力和表达能力下降,一吃药就呕吐,连水都咽不下去……

  赵玉英说,现在想想,那一天都不知道是怎么挺过来的。

  坐在火神山医院的餐厅里,赵玉英咬了一小口面包,吃不下,又扔在桌上,开始想办法:“除了科学诊疗,医护人员的陪伴也是最好的治疗,要用心治心病。”

  建微信群是赵玉英开出的第一剂“药方”,她要解决医护人员陪伴的问题。赵玉英的微信群里,除了医生、护士和患者,还有家属、朋友、关心火神山的社会人士等,有140多号人。

  这一下热闹了。好处是一揽子解决了“红区”和“黄区”、医护和患者、患者和亲属的沟通联络,“坏处”是时时刻刻都有人喊“赵主任”,凌晨3点还有人在群里问:“赵主任,我左边鼻孔有血丝,右边没有,怎么办?”

  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回答着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发上300条微信是常态,短的一个字,长的要100多个字。

  几天下来,医生护士们突然发现,交流通畅了,病区也和谐了,找医生要打针输液的少了,怀疑自己不行了的也少了,就连“尿频”的郑阿姨都好了。

  赵玉英查房,郑阿姨拉着赵玉英的手说:“其实,我是怕你不管我。”

  赵玉英的“心”药,也用在了钟阿姨身上。这味药叫亲情陪伴。

  得知钟阿姨的儿子也是一名轻症患者,正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他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在一个病房。

  看到儿子进病房,钟阿姨状态好了很多,也不呕吐了,吃得好,睡得好,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钟阿姨的问题解决了,尹奶奶却越来越想家。赵玉英接通了她儿子的视频。微信那头,儿子用方言大声劝说:“妈妈你不要走,这是解放军的医院,你要听医生的话。”

  尹奶奶指着赵玉英问:“你是让我听她的话吗?”儿子点头,尹奶奶也点头。

  这还不算,赵玉英又找到钟阿姨的儿子商量,把尹奶奶搬到了同一个病房,一方面查房和交流时有个年轻人当“翻译”,另一方面可以让他帮助照顾一下老人,递个水,打个饭。

  从那以后,病区里都知道,3号病房里住着“祖孙三代”。尹奶奶终于不再背她那个用床单打成的包裹了,还第一次主动向护士要了一杯水。

  工作运行起来后,赵玉英发现了一个问题:护士穿着严实的防护服,单是基础护理就够受的,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一个班次下来看到盒饭不愿举筷子。

  赵玉英开始琢磨开“方子”。患者小万性格开朗,病情好转后主动帮助医护人员打水、送饭、拖地。

  赵玉英找到小万:“当我们病区的‘志愿者’,如何?”小万对这个“岗位”非常满意,帮工帮得越来越专业,到后来可以协助医护人员推着轮椅,送患者去做检查。

  在小万的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没有陪护,轻症患者帮助重症患者照顾生活起居。没有清洁工,但病区的楼道里总是有人拿起扫把打扫卫生。

  那个半夜发微信问赵玉英“我左边鼻孔有血丝,右边没有,怎么办”的患者,又给她发来一条微信:“水房里的卫生,我会多承担一些。”

  一切都在好转,病区已经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微信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加入“志愿者”的行列,继续留在群里现身说法,鼓劲加油。

  一位患者出院后还拉起了“义务献血群”,到定点血站捐献血浆。别人献200毫升,他献400毫升。

  战斗还在继续,病区里每天下午都有患者出院,但仍有病人转进来。赵玉英也告诫自己要好好吃饭,每顿都把盒饭吃得干干净净。

  “我吃的多,因为我不能倒下。”赵玉英说。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萌萌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南京:踏青郊野
南京:踏青郊野
布宫雪景
布宫雪景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广西:春来农事忙
广西:春来农事忙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573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