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手机新闻推送界面将屏幕调亮,透过尚存哈气的护目镜,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护士李淑雯看到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上一条《内蒙古首批返程医疗队落地鄂尔多斯》的新闻。“总算回家了,”欣喜的情绪还没有在脑海多做停留,武汉协和医院ICU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就已经在向她打手势寻求帮助了。
“国家有难,我报名参加第一批支援武汉抗击疫情的医疗队!” 农历新年,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短时间内疫情迅速扩散,湖北乃至全国感染人数不断增加。虽然有些许担心,但还是踊跃报名的李淑雯第一批未能成行。“再缓一缓,听说还有第二批……”2月18日,她的手机响起,电话那头只是短短地问了一句“是否可以支援武汉?”“可以支援!”
经过短暂的准备,2月21日,李淑雯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批驰援湖北医疗队的173名队员之一,前往战“疫”一线与同仁们并肩作战。“此次医疗队基本都是呼吸、重症等相关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全部被分配到武汉协和医院的8个病区中,你想去哪个病区?”“要去就去前线的最前沿!”
申请最终有了结果,李淑雯在日记中写道:我有幸和其中21位同事被选派到由钟南山院士领导的重症ICU病区参与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并担任护理组组长。重症ICU病区是抗击疫情的最前沿阵地,病区患者全部为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医疗护理难度大,工作任务极其繁重。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的队员造成很大的生理压力及心理压力。
李淑雯给即将进入ICU的医护人员穿戴好防护服。
监督、检查医护人员穿隔离服、戴护目镜,帮助正在紧张治疗患者的医护人员递送医疗物资,给年轻护士们做心理疏导……每天李淑雯的微信步数都在16000步以上。她还记得第一次进入重症监护室,厚重的防护服和压抑的环境让人闷得喘不过气来。
互相打气加油
“好在钟南山院士团队的护士长黄敬烨和感控老师刘川给我们讲解穿脱隔离衣流程,带大家熟悉环境,了解病人情况,讲解目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重点,” 李淑雯告诉记者,团队的张挪富院长和团队的其他成员都鼓励我们的医疗和护理团队,我们的压力减小了不少。
严谨、细致、敬业是钟南山院士团队给她留下的第一印象。护士往往是第一个发现仪器上细节参数变动的人,支援的医护人员每每遇到不懂得问题他们也很热心地给大家教授,让彼此都能尽快融入团队、适应工作节奏和状态。
李淑雯与患者互相加油鼓劲儿。
李淑雯是护理组长,经常会进仓了解一下病人情况,了解她们所分管病人的情况和队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有一次,她进去查看护理情况,在查看队员分管的病人时,那个病人用右手紧紧抓住了她的手, 李淑雯也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当时的情形,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就这样紧紧握着好长时间。我忽然意识到要对他说点什么,我用另一只手对患者竖起了大拇指,告诉他,他很棒!我们所有的医护人员会尽最大的努力,要对我们有信心。渐渐的病人把手松开些,眼神也没有之前那么恐惧了,我用手拍拍他的手让他好好休息。类似的事情每天都有很多,患者的病情及所使用的医疗设备会让病人产生心理上的恐惧,这时候,ICU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会尽力去安抚病人。
李淑雯与战友们合影
李淑雯来武汉已经快一个月了,从最初的担忧甚至恐惧到现在基本适应。目前全国疫情已经好转很多,武汉的新增病例数也在急剧减少。她笑着说,家里照常去医院上班的老公还在不停地叮嘱她“做好防护,洗澡一定要洗够30分钟。”和孩子偶尔视频时,电话那头也总问着“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的问题。
加油武汉!
“值得高兴的是,内蒙古已经将近一个月没有新增病例了。”李淑雯在日记中写道:一天工作下来,超过了十个小时,晚上七点坐上车看到天已经黑了,公交车走在江城大道上,只坐着我一个人,一路上星星陪着我。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凯旋而归……才想起首批支援武汉的内蒙古医护“战友”也已经回家。虽然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仍然十分艰巨,但我从“战友们”凯旋的笑容里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真切地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快点好起来,希望武汉能快点好起来,祝愿所有奋战在抗击疫情前线的英雄们都能够平安回家!(陈立庚)
工作间隙,“战友”们一起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