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一袭白衣,他们是病人眼中的希望、是天使……脱下厚重“战袍”,他们对父母有着怎样的牵挂?对爱人有着怎样的思念?对孩子有着怎样的眷恋?对所见所闻有着怎样的感动?对用心守护的病人又有着怎样的真情……
点击收听《来自武汉的声音日记》第十三期。今天的日记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的王毅。
2月21日 武汉
今天是个好日子,首批新冠肺炎治愈患者要出院了。其中有一对夫妻。当他们得知自己的核酸转阴符合出院条件时,喜极而泣,并反复对我们说着,“谢谢、谢谢”。有时觉得时间过得真快,回想起来武汉后的点点滴滴,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是如此的暖心。
那是来武汉后的第八天,我和小伙伴层层防护进入了病房,双人核对后准备给患者抽血。
图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的王毅在工作中。
第一个要抽血的是一位婆婆。因为穿了厚厚的防护服,我用基本上没有知觉的手给她系上止血带,摸索着要进针的位置。而婆婆早已把脸转向对侧,只留给我一个后脑勺。
消毒、进针、回血,我的手紧紧地按在针柄处不敢动一丝一毫,而小伙伴要做到轻柔又迅速地送管拔管再送管。我们两个配合紧密尽可能做到针尖在血管里的位置不移动,这样血流才会更通畅,血标本的质量才会更高,化验结果也就更准确。
10管血终于抽完了,我和小伙伴出了一身的汗。采血本是我们最基本的操作,可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全副武装起来的我们,视线是模糊的,触觉是消退的,操作的时间是不可能控制的,消耗的体力和精力更是不能言表。
图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的王毅和同事们。
抽完血,小伙伴想要帮婆婆多按压一会儿。婆婆赶忙拒绝,她用自己另一只手颤颤地按着抽血的位置,再一次给我们一个背影。
临走的时候我告诉婆婆要多喝水,旁边的阿姨马上就搭话说,“谢谢你们费心了,我会帮她倒水的”。她说这话的时候我也只看见了她的后背。
其实我知道,当我进去的时候有一个阿姨还没有来得及喝完水,就匆匆戴上了口罩。全程她们的脸都尽可能地背向着我们,她们是担心会传染给我们啊。
那一刻,我被感动的有点儿眼圈发热,心暖暖的……
图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的王毅在工作中。
今天,我们把鲜花送给了那对出院的夫妻,希望他们以后都可以健健康康。但他们又把鲜花送给了我们,说我们才是最美丽的人。
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明天一定是晴天。
策划:汪金福 孙志平
监制:田朝晖 幸培瑜
统筹:魏骅 吴炜玲
编辑:董琳娜 刘在 赵世芸
李放、林苗苗、朴文琳、王朝
设计:康薇
播讲人:吴炜玲
执行:新华社“声在中国”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供稿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新华社全媒体编辑中心、音视频部、北京分社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