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口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团队部分人员合影。(资料图片)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口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的167人医疗队中,发热门诊护理团队有30人。其中,20多人是“90后”、“95后”年轻人。“如有人应战,那个人为什么不是我”——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得知前线急需人手,这些“90后”护士主动提出支援申请,22岁的祝紫薇和23岁的李焱鑫成为中南医院首批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发热门诊的护士。
发热门诊是疫情防控的前哨。武汉市第七医院开诊初期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日门诊量最高达1300余人,比往常多了约10倍。发热门诊护士的工作涉及门诊预检、维护就诊秩序、咽拭子采样、采血、输液、输氧、留观室和抢救室病人护理等多方面。“说不累,那是假话。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我才6岁,记忆里满城都是消毒水的味道。时隔16年,我们这批年轻人经历青春的洗礼,我们咬牙坚持,没人叫苦喊累。”这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90后”护士陶璐写下的心语。
1月21日,武汉市第七医院被定为武汉中心城区首批发热患者定点诊疗医院,已到达医院支援的独生女李焱鑫对家人说:“爸妈别为我担心,现在交通不方便,这几天我就在科室睡。”
1月24日,祝紫薇从凌晨2点工作到次日9点,连续为200多个病人采血。她的护目镜反反复复模糊,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下班后看到脸上压出了勒痕、红肿和伤口。“大家都是这样,适应了就好,在生死面前,这些都是小事。”祝紫薇说。
25岁的陶璐在战疫日记里写道:“在发热门诊就诊人数最高峰的那段时间,候诊病人排起长龙,输液室、留观室和抢救室全都人满为患,护理部领导、护士长们像铁人一样高强度工作,从早到晚,有时忙到转钟,一大早就又赶过来。医生们一直坚守岗位,像陀螺一样,转起来根本停不下。我的同事们每天待命,随时到岗,大家都期盼着能控制住这场疫情,为更多人创造更好的就医条件。”
作为护士,在发热门诊工作最大的压力不是身体劳累,而是心理上的冲击。在留观室和抢救室见到太多的人情冷暖和生命无常,这对于这些20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发热门诊护士长肖艳玲说:“前期工作又忙又累,这些“90后”的小伙伴让她感到既心疼又骄傲,她们有个性,话不多,能吃苦,有担当,坚定还乐观。”
“我来之前也曾担心风险,但看到前辈们都义无反顾,还有那么多无助的病人需要帮助,我们互相鼓励,胆量就越来越大了。”发热门诊支援队中的男护士李相林语气坚定。
在发热门诊支援的这段经历让工作不到2年的“90后”杨盼盼记忆犹新。“在留观室、抢救室里的工作更直观地感受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担心不能尽快地给病人做上治疗,怕病人情况变差,我们希望能够更快一点,让病人不适的感觉能早一点缓解,我们都在拼尽全力,没有人放弃。”
在防疫初期,医院硬件条件有限、医用防护物资缺乏、医护人员紧缺等困境下,顶在最前线的护士直面感染风险,她们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连续工作6个多小时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但看到那些正遭受着痛苦、急需帮助的病人,这些“90”后没有人打退堂鼓。
23岁的何可芸每天工作结束后都会和妈妈视频报平安。“妈妈是也一名护士,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她是我的榜样。家人们都很支持我报名支援一线,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50多天的坚守,这群“90后”护士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采血3700余人次、输液近5000人次、咽拭子标本采集7000余份,守护了1.7万余名患者的生命。护理及医生、检验等支援队员全部实现零感染。
遇到病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她们没有放弃安慰,一次次握着病人的手告诉他们会慢慢好起来;遇到同事担心害怕的时候,她们互相鼓励一起渡过难关。“我们做的事情都很普通,但我现在明白了做这些平凡的小事,也有非凡意义。经过这场青春的洗礼,我们会更加珍惜生活,珍爱生命。”29岁的护士张赢说。(经济日报记者 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