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互通互认让健康码畅行无阻
2020-03-27 09:03:55 来源: 北京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疫情之下,健康码成了出行“神器”。这种以大数据为基础,反映个人疫情风险级别的二维码,只要扫一扫就能代替繁琐的登记和询问,在特殊时期相当于流动人口的第二张“身份证”。随着复工复产节奏加快,健康码也迎来使用高峰。

  “亮码”通行好处虽多,但在普及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梗阻。有些地域间未实现数据互通,“一城一码”给人们的跨城流动带来不便。更令人无奈的是,就算数据已经打通、政策明确互认,可一旦到了乘坐交通工具、出入社区等具体场景中,健康码的使用规则又往往不统一,很多卡口坚持“我的地盘我做主”。此外,健康码毕竟是新生事物,一些老年人成了“扫码困难”群体,要么是手机老旧缺少相应功能,要么自己不会申请不懂操作,“使用不友好”的抱怨一直存在。

  有码不认、有码难行,给为“提速”而生的健康码带来了很多无谓损耗。这里头,其实反映出一些治理上的老问题。比如,传统治理模式是条块分割、“各管一段”,一旦条块间不“通约”,就容易出现真空地带。还有一些地方在治理中存在路径依赖,总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用新技术新东西怕招惹是非,一些便民举措便被束之高阁。

  当前,全国各地生产生活正加速重归正轨,一个小小的健康码,蕴藏着“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智慧。当务之急,除了在技术上做文章,相关部门更要从制度上疏通堵点。具体到现实场景中,则更需要讲究方法、体现温度。比如,上海一对老年夫妻因手机老旧无法提供健康码被拦在市场门外,民警用自己的手机为老人办理并让他们拍照保存;比如,北京“健康宝”在新版本中推出了“他人代查”功能,即使忘带手机也能查到健康信息。事实证明,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全社会都能充分享受到技术进步的红利。

  当然,健康码本身也有完善的空间。目前,疫情外部输入风险增大,各地口岸管理的严格程度不一,有些非重点地区的无症状感染者很可能成为“漏网之鱼”。一个本来手持绿码的人,一旦与无症状感染者接触,健康码也可能隐性变质,流动起来反而更加危险。这个意义上看,是否统一全国各地的入境管理政策等,确保健康码名副其实,为互通互认打下扎实基础,也应成为相关部门思考的重点。(郑宇飞)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薛涛
互通互认让健康码畅行无阻-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5774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