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院还有130多名患者,521名上海医护接管103名,重症、危重症患者占近六成
留守雷神山,每一场都还是硬仗
坐在从武汉雷神山医院回宾馆的车上,仁济医院“90后”护士胡佳红翻着朋友圈,给好友们的“出关”“回家”消息一一点了赞。
40多天来,她和上海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其他520位队员一起奋战在雷神山医院。这些白衣战士来自仁济医院、市一医院、市六医院、市五医院、市七医院和杨浦区中心医院等。
4月已至,陆续回家的不只有上海的多批先遣医疗队,在雷神山医院工作的大部分医疗队也在撤离,硕大的雷神山医院逐渐变得冷清、空旷。B区的危重医学监护(ICU)病区、C区4个轻症病区里,这支来自上海的医疗队仍在坚守,继续奋战。
“我们留下站好最后一班岗。”胡佳红说,“沉甸甸的责任,召唤我们脚踏实地站在这方土地上,继续打好硬仗。”
C4病区关舱,仍不敢有丝毫懈怠
“现在雷神山医院全院还有130多名患者,上海医疗队接管103名,重症、危重症患者占近六成。”第八批医疗队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说,“目前剩下大多数患者核酸检测均已转阴,为什么还留在医院呢?他们一类是因新冠病毒累及多脏器导致基础疾病加重的患者;一类是新冠病毒治愈了,但基础疾病目前无法过渡至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的,如心衰、脑梗等。”这其中,还有4名插管患者、13名血透患者。机器嗡嗡作响的ICU病区内,医护人员依旧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场都还是硬仗”。
张继东至今还记得,到达雷神山的第一天,眼前的病区宛如“毛坯房”。床单被子、生活用品、医疗器械都在离病区几百米远的仓库,没有车的时候,医护人员就推着平板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前行。“好在最难的日子都过去了,3月18日,湖北迎来一张四个零的成绩单。”他很感慨。
昨天下午3时,由仁济医院和市七医院混编管理的C4病区迎来了最后一名患者顺利出院。
整理仪器设备、药品耗材、病史资料,对全病区环境进行消毒清洁,雷神山医院院感办终末采样测试合格……
“C4病区,正式宣布关舱!”C4病区科主任陈盛和护士长乐叶在负压病房舱门贴上了封条。这也是第八批医疗队首个顺利完成任务的团队,“回家的脚步又近了”。
ECMO患者清零,“尖刀连”创造奇迹
还记得刚出发时,第八批医疗队的总人数还是513名。3月7日,仁济医院又增派ECMO(体外膜肺氧合)精英团队,这支“尖刀连”由心脏外科、心脏外科监护室、神经外科监护室和重症医学科的2名医生和6名护士组成。用团队长、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王维俊的话来说,“患者的肺功能被新冠病毒侵蚀,我们的到来,正是要为危重症患者治疗争取时间窗口”。
最初的日子很是艰辛:雷神山医院的ECMO机器均通过捐赠而来,品牌型号都不同,但每位患者进行ECMO治疗时,都需要两台机器(其中一台为备机)。当时已有两名患者需要做ECMO。为此王维俊东拼西凑,通过自己的人脉联系当地医院,最终组建了3台可以使用的ECMO机器。
团队到达后的第5天,第一个需要ECMO抢救的患者出现了。钱先生于1月下旬发病,到雷神山时已气管插管,长期感染高烧不退。为此,王维俊在岗位上连续坚持了30个小时,“上机时间、每个参数都大有讲究:血液一旦离开人体便很快会凝固,需要使用肝素抗凝,但肝素量太大则会导致脑出血;量少又可能引发血栓甚至肢体坏死。”幸运的是,170个小时后,患者顺利脱机。目前,仁济ECMO团队一边为其控制感染、加强营养,一边加强其呼吸功能锻炼,虽然仍较虚弱,但钱先生每一天都在好转。“他可以通过写字与家人交流了。”谈及此,王维俊也有了久违的轻松笑容。
如今,这支团队的ECMO患者已经清零,但ICU病区仍有多名危重症患者,其中包括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患者,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ECMO撤机后气管切开患者,每周需三次床边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的肾衰患者,需要高流量吸氧的低氧血症患者……“尖刀连”早已做好了准备,“在这里,我前所未有地领会到众志成城的含义。ECMO不是神话,重型患者短期内痊愈也只是奇迹,但大家劲往一处使,总能等到战场硝烟散尽的一天。”
想家与坚守,阳光和希望在路上
这一次,上海医疗队也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建立了深刻的情谊。一座城、一家医院的烙印,从黄浦江畔被带到江城,“精细”是许多人为上海医疗队贴上的标签。在仁济医院的164人队伍中,还有一个特殊小分队:由院感办主任傅小芳带队的7人感控组,深入ICU病区和普通病房,承担着最一丝不苟的“啄木鸟”工作。与许多其他医疗队不同的是,感控组有全面的排班,傅小芳说,“如医护人员4小时一班,我们就是8小时一班,保证能完全覆盖他们的工作时间,做好衔接。”
40多天里,这支队伍总结出不少更为精细的经验。“比如个别防护服可能有脱线,胯部在穿着行走时间久后,容易有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就会帮他们打好补丁;护目镜的型号不同,亚洲人鼻梁处可能有空隙,我们会用棉球帮他们垫一下。”ICU病区内,傅小芳安排了足足6位感控员,“这里是正常新冠肺炎战疫中最危险的前线,有创、侵袭性操作非常频繁,大家日常并不熟悉的三级防护,除了培训,就得时时刻刻全方位协助战友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
40多天里,隔着玻璃窗,站在二脱区目不转睛盯着一脱区医护人员脱卸防护服,已成了傅小芳的习惯。“工作时间越长,疏忽可能就越大。”她解释道,“也并非所有防护装备都是一次性的,有些部件要送出去消毒,有些还需要我们消毒,比如呼吸机主机、腰带等,每一次穿脱,都要在消毒登记单写下一笔,包括详细内容和经手人员签名。”
“感控工作注重细节和持久,只要战疫没有结束,我就一刻不能掉以轻心。”作为感控组的一员,胡佳红感觉自己长大了,“张院长问‘我们想家了吗?’他告诉我们,这是工作。我们不来,谁来看护这些患者?”她憧憬着,“武汉的樱花已经开了,阳光和希望正在路上。”(记者 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