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4月7日电 题:人气渐旺——沈阳部分消费场所见闻
新华社记者丁非白、白涌泉
东北地区的气温直线上升。记者近日在沈阳部分商圈走访发现,与气温一样,这里的消费市场逐渐回暖。
“店内已做好消毒和安全防护,请放心就餐!”4月6日,记者来到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上的老灶堂文创火锅店。除了登记、测体温,记者还在店门口看到一本可供顾客翻阅的员工体温测量表。
18时左右,火锅店二层台位基本坐满。热腾腾的火锅翻涌,服务员佩戴口罩、一次性手套将食材送到餐桌上,桌上摆放着公勺、公筷。“在家心心念着这个味,今天终于如愿了。”在火锅店就餐的胡先生说。
“烟火气”无疑是观察社会消费回补的重要指标。3月27日,支付宝数字生活平台发布的城市生活周数据显示,辽宁烧烤商家在支付宝平台上的销售额环比上涨177%,口碑平台观测到的全省洗浴顾客人数则暴增63倍。
一些洗浴中心经营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洗浴业复工后,不少憋了很久的顾客喜欢一泡大半天,现在洗浴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招工难,他们已经开始高薪诚聘搓澡师傅。
沈阳五爱市场是东北最大的服装鞋帽等日用品批发市场,聚集着数万名商户。记者近日在服装城走访发现,有不少消费者开始来此选购服装,来此批发提货的商贩也不少,服装城内运货的手推车穿梭不停。
“我家8个人都忙活不过来,最火的一款卫衣一天能卖1000件。”在五爱市场服装城,周老板理货忙得头都抬不起来,“往年春节一过五爱市场就正常营业了,今年受疫情影响停了一段时间,全面恢复正常营业近一个月,人气在一天天好转。”
线下消费正在回暖,线上消费则一直“火爆”。疫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众消费习惯,尤其是标准化商品正在向线上转移。微商、社区配送蔬菜业务,在疫情影响之下迅速崛起。
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市民都开始尝试使用线上到家服务。事实上,一些家里常年在购买的标准化商品并不一定需要去现场选购,尤其是比较重的饮用水和粮油,线上购买还可配送到家,很多人表示此前从未想过“云买菜”的体验会如此好。
“我的消费理念是更愿意用金钱换时间。虽然贵点,但我们不会挑菜,也懒得去,配送到家的菜质量有保证。”刚刚结婚的沈阳市民周鹏和爱人体验过线上购菜的方便后,下定决心,今后家中蔬果采购就采用线上“下单”方式。
春节以来,叮咚买菜、盒马等生鲜电商业务增长明显,“线上下单、无接触配送”等互联网平台催生的新经济业态呈现井喷态势,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线下销售的萎缩。业内人士分析,2020年将会是本地生活“新服务”元年,门店数字化智能化将显著加速。
为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全国各地近日纷纷采取发放消费优惠券的方式促进消费增长。例如,沈阳市和平区以消费优惠券形式,在超市、蔬菜店、药房、便利店等重点市场保供企业发放消费满20元立减10元的优惠券,在百货、餐饮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发放消费满100元立减20元优惠券。
3月31日,沈阳市民张娜登录美团App准备选购午餐时,惊喜地发现了“和平区政府100万消费补贴”页面,动动手指就领到价值120元的“消费红包”。红包后面,紧跟着的是和平区优质店铺的推荐列表,可以根据喜好选择消费。张娜给自己选了一份牛肉面。“跟平时一样的操作,价格节省了一半还多,真是太划算了。”张娜说。
和平区与美团合作,将平台补贴+政府补贴相结合,通过发放消费券的形式,精准帮助优质企业,鼓励市民积极消费。截至目前,和平区已有超过3000户商家参与本次活动,涵盖甜品、快餐、套餐等。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且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以及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居民储蓄率较高、消费能力强,市场规模大、回旋余地大。”在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看来,虽然疫情对服务业带来较大冲击,但随着生产生活陆续恢复常态,消费市场将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