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半月谈》刊发文章:平时抓得好,战时不烦恼
2020-04-10 15:34:35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4月10日出版的第7期《半月谈》刊发了记者李平、唐弢采写的文章《平时抓得好,战时不烦恼》。全文如下:

  大疫如大考。半月谈记者在杭州社区发现,凡是平时下功夫抓基层治理的社区,在突发事件面前,就能第一时间落实上级指示,遇事不慌不乱,共防共治效果好。基层干部群众希望以此次疫情为契机,着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推进基层善治。

  善治社区防控“快、准、好”

  杭州市东新园社区党委书记郦娜说,他们社区有近2万人,如果仅靠10名社区工作人员根本忙不过来。“多亏有业委会、物业、党员志愿者的帮助,我们才没有发生输入性和扩散性病例。”

  半月谈记者发现,善于发挥业委会、物业、在职(退休)党员、专业性社会组织作用的社区,能较好完成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工作。

  在绿洲花园小区,疫情发生后,9名业委会成员第一时间从市场上购买400多只口罩、200多瓶医用洗手液,免费提供给小区业主和物业人员使用,同时业委会迅速拨付4万元资金支持物业购买防疫物资,并迅速摸排重点疫区人员、设卡测温登记、实施小区消毒等。社区党委的有效领导、小区业委会的主动作为让社区防控高效。

  拱墅区珠儿潭社区党委书记俞慧萍说,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后,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三成以上。最困难时,有业委会的小区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30多名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开展社区心理疏导等,这些不仅减轻了社区干部的工作压力,而且保障了特殊时期的民生需求。

  日常疏于治理,急务响应寥寥

  半月谈记者发现,一些社区平时治理不精细,疫情突发时,存在“慌里慌张防、简单粗暴防、单打独斗防”问题,防控压力大。

  一些社区平时疏于治理,既不支持小区业委会成立,也不监管协调业委会与物业的运行,遇到突发事件时,防疫全靠社区干部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顶上,不能有效发挥居民组织的作用。比如,一些老旧小区没有建立业委会或居民自治性组织;一些较新的小区,经营性收入多,业委会选不出、选不好,业委会与物业矛盾纠纷多,小区人心散、群防群治力度弱。

  一些社区服务空壳多、留白多,把握和学习最新政策能力差,遇到突发事件,应对失措或防控过头,给相关工作带来被动。2月10日,浙江省和杭州市要求不得随意限制小区居民和租客进入小区。但是,2月11日至14日期间,仍有大量租户进不了小区。

  部分社区在职(退休)党员及专业性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不明显,专业服务能力不足。杭州市一社区党委书记说,他们社区有300多名在职党员,除了部分在职党员被所在单位抽调到本单位或其他地区防疫外,其他主动到社区志愿服务的只有10多人。另外,由于当地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少、有些缺乏专业服务能力等,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后,群众心理疏导和居家养老服务也跟不上。

  着眼未来,强化社区治理

  基层干部认为,应针对疫情中社区治理暴露出来的短板,苦下功夫。

  完善相关部门职责,将小区治理纳入政绩考核。目前社区治理的短板在小区,而小区治理的核心又在于业委会和物业的质量和建设运行。当前,小区治理牵涉诸多单位,应以民政或住建为主导,加紧完善业委会成员选聘、业委会履职监督、小区经营性收入规范、业委会成员约束与激励等机制。

  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社区在职(退休)党员服务职责。古荡街道益乐社区党委书记刘成伟等人认为,杭州一些社区探索的“党员包楼(包单元)”防疫做法较好破解了疫情防控中“社区干部拼命干、党员坐家里看”的困局。他们希望能完善应急响应机制,让社区在职(退休)党员就近到社区(街道)报到。

  加大社区工作人员(业委会成员)培训,积极培育专业性社会组织力量。目前社区工作人员(业委会成员)在沟通执行、公共话题设置引导、依法服务等方面存在短板,需要加大培训。同时,应加强和培育专业性社会组织力量,强化社会组织助老、助残、心理疏导、救援等应急服务功能。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佳宁
《半月谈》刊发文章:平时抓得好,战时不烦恼-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211125838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