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题:又一波“正名”来袭,老剧本、新演员
新华社记者
向海外送口罩是民进党当局最近的一项所谓“政绩”,“独”派势力兴奋于“让世界看见台湾”。但载运口罩的中华航空,从中文名到英文名,怎么看怎么别扭,于是乎,绿营政客火速窜起,要求华航改名。
这一出“正名”闹剧似曾相识,在陈水扁时期很是扰攘喧嚣过一阵。剧本是老剧本,换了一批新演员。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危机四伏的当下,这一波“正名”妖风沿袭了绿营政客和“台独”势力的“政治传统”,那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谋“独”的机会。至于这要冒多大政治风险、付出多高社会成本、多大程度上损害岛内民众利益,他们是不屑于去考虑的。
面对凶猛疫情,掌权者本应专注于防疫和纾解经济民生之困,然绿营政客举手投足满是权谋算计和谋“独”心机,眼里哪有民间“疾”与“苦”。台行政机构负责人苏贞昌说得“坦率直白”:华航机身标示CHINA,让人误以为是中国大陆送的口罩,“我们吃这种亏很多”。然而,真的是“吃亏”吗?如果胆敢改名,台湾公司和台湾民众到底要吃多大亏?有较真儿的岛内媒体站出来,帮民进党算了一笔账。
根据媒体计算,华航改名涉及合约修改、航权重签、变更销售系统、申请换发各项证照、更换机身涂装等诸多项目,哪一项都花费不菲,还不算因营运受到影响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岛内航空界人士直言,改名看不到好处,华航却可能因此丢掉相关航权,还要赔上60年的商誉。反对之声还质疑,华航至少四成营收来自两岸航线,“正名”若导致这一市场丢失,损失谁承担?由此造成的往来两岸的台商台生台胞们的不便和损失,又由谁来承担?
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鼓噪华航改名原本就是个借口,绿营政客的根本目的是借华航改名收割政治利益。台交通部门负责人林佳龙称,“改名成本是其次,重点是要有台湾的识别”;“台湾基进”民代陈柏惟妄言“华航就是被断航也要改名”。这种赤裸裸的“台独”言论,完全自暴其不顾台湾民众利益的险恶居心。事实是,在国际社会和国际民航组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现实面前,这种以谋“独”而进行的“正名”,除了伤害台湾民众利益之外,只会碰得头破血流。
华航“正名”之外,绿营的几位民代还提出“更改护照国名”。“时代力量”声称将推出“We Are TAIWAN护照封面设计比赛”,拉出这波“正名”闹剧的另一条线索。他们同样是拿“CHINA字样容易混淆识别”说事。此举同样激起岛内批驳声浪,舆论痛斥“护照正名”只会引发重大争议,制造更大问题,让两岸关系更加恶化,让台湾的生存空间更加窘困。
老戏新编,换人上演,对“台独”病态般的偏执和疯狂一脉相承。陈水扁时期曾大阵仗搞过一阵“台湾正名”,凡公营企业机构中含有的“中国”“中华”字样统统要拿掉,仅“中华邮政”改名“台湾邮政”一项就耗资数千万元新台币。借“护照正名”偷渡“台独”同样是老戏码、旧唱腔,明知无人喝彩也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粉墨登场。原因很简单,就是可以“借疫谋独”,捞取一己私利。
“台独”再怎么变换手法,也难逃注定失败的结局。可叹的是,台湾经济社会还能经得起多少虚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