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如意洼” 迎来“真如意”
2020-04-27 10:58:19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告别“如意洼”  迎来“真如意”

山西省临县湫水柏林苑小区(2019年10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太原4月27日电 题:告别“如意洼” 迎来“真如意”

  新华社记者柴海亮、吕梦琦、原勋

  贫困户苗喜平一家三口,一个月前从黄土高原深处的“如意洼”搬到了县城。60平方米的楼房新居,水电暖齐全,只花了9000元,大约是市场价的1/10,他十分满意。

  这是52岁的苗喜平有生以来的第二次乔迁。三十年前他结婚时,从父母的旧土窑搬到了新土窑,这次他不仅彻底告别了“窑洞”,告别了山大沟深的“如意洼”,还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

  在山西省临县县城湫水柏林苑小区,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整洁有序,便民服务中心、医疗室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小区旁的扶贫车间里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一个个口罩在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游走”,生产小风扇的车间正在做开工准备,一个占地100亩的扶贫农业产业园里,多台工程机械在进行整地作业。

  “如今,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一年少说能挣三四万元。”苗喜平说,面对陌生的新生活,刚开始有许多担忧,尤其是“饭碗”问题,现在好了,“基本上,事事如意”。

  作为全县10多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湫水柏林苑小区安置了67个自然村的3595名贫困人口。在小区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几十米长的展板立在道旁,上面张贴着每个移民村的“纪念照”,许多村庄现已拆除复垦,这“最后的瞬间”常常勾起移民们深深的乡愁。

  兔坂镇如意洼自然村的照片就在展板的右上角。刚搬进小区的头几天,苗喜平每次路过都要停下来看几眼。

  “以前的日子太穷了。”苗喜平说,一家三口种20多亩坡地,因为打不了多少粮食,就都种了枣树,这几年红枣没人要,干脆烂在地里,一家人全靠他打点零工度日。

  记者驱车前往如意洼村,一路黄土旱塬,沟壑纵横,进村的土路逼窄、坡陡弯多,盘下盘上,尘土飞扬。

  这里有63户人家,三分之一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新旧不一的窑洞,稀稀拉拉地散落在一个黄土坡上,有的因长期无人居住已经快要坍塌。满眼可见的枣树老干虬枝,尚未抽绿,略失生气。

  57岁的贫困户苗富香也是易地扶贫搬迁户,但他的安置点在镇上,离老家相对近便,这两天回来春种。“就种点杂粮,别的也没啥可种的,等秋收时再回来收一下,打多少算多少。”苗富香说。

  苗富香一家四口人。媳妇患有慢性病,一年药费得花1万多元;两个孩子在县城上学,一学年各种支出累计超过3万元。虽然年近花甲,但为了多挣点钱,他常年在外打工,并像青壮年人一样干重体力活。

  “以前的苦日子,好像身上背着‘一座山’,现在轻松太多了。”苗富香开心地笑着说,改变这一切的,就是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

  100平方米的移民安置房只花了1.7万余元,两个孩子上学每年减免学费4000多元,媳妇住院看病费用几乎全免,水费、物业费、取暖费等也都有所减免……他扳着指头数,一双手数不过来。

  如意洼村没有整村搬迁,一些不愿意随迁的非贫困户选择了留守。64岁的苗玉喜就是其中之一,他养了四五十只羊,一年能挣两三万元。“在村里养羊很适合我,走的人多了,发展养殖业的空间就大了。”他说,“能离开如意洼,当然好,但走不了的、不愿走的,在国家好政策的扶持下,同样也会过得好。”

  临县是山西省最大的贫困县,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2万人,今年2月宣布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临县县委书记张建国说,2016年以来,临县共有272个村41000多人易地搬迁,建成1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其中6个安置点建起了农业产业园,7个安置点配套了扶贫车间,政府尽最大的努力让移民贫困户安心、如意。

图集
+1
告别“如意洼” 迎来“真如意”-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91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