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4月25日出版的第8期《半月谈》刊发记者专题调研报道《抗疫催生常态化基层治理之策》。摘要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大考,考出短板,也考出真章。在此次疫情中,各级各部门不仅动员了大量资源向基层聚集,更在基层施行不少新机制、新举措。这些新机制、新举措在抗疫一线已被证明管用、有效,不仅可为今后突发事件或公共安全事件提供决策依据,也可提升平时状态下的基层治理能力。
——力量下沉常态化。疫情发生以后,大量上级部门干部走出办公室,加入基层防控队伍,缓解了基层人手紧张、应对不足等问题。与之相伴,大量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保证了基层应急和公共服务的正常供给。这种做法收到不错效果,可供常态化施用,以破解当前基层治理存在的人少事多等难点痛点。但目前,力量下沉仍有一些短板:因为缺乏有效制度约束,一些下沉干部身“沉”心“不沉”;下沉干部的任务与基层工作不相符……要总结完善此次抗疫中的多种下沉模式,促进力量下沉常态化,强化基层工作保障,使基层有人有权有办法,更好为群众提供服务。
——平战转换模式化。战“疫”期间,各条战线开启战时模式。酒店、学校、体育场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转入战时状态,作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保障疫情防控;企业纷纷转产,加大口罩等抗疫物资供应;网上教育、网上办事、网上购物等公共服务纷纷“上网”……平战转换做得好,可在短时间内集中各种资源力量,保障基层重点问题的解决,增加基层应对危机的韧性。未来,在基层治理中推进平战转换模式化,应尤其重视在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方面为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留有余地、留有“接口”,增强基层干部风险驾驭能力,平时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场景和应对模式进行演练。
——自治力量多元化。捐款捐物、应急服务、心理疏导、关怀特殊群体、搭建协作平台、维持防疫秩序……此次战“疫”中,以群防群控、群众自组织为主要特征的群众动员力量凸显,与此同时,包括专业组织、企业在内的其他多元社会力量也得以充分释放。将多元社会力量融入常态化的基层治理,既能有效破除长期以来基层治理过度依赖政府的困局,又可激活更多治理资源对接基层、服务基层,有利于形成社会参与基层治理的良性循环。未来的基层治理中,应以居住地作为基础和连接点,整合壮大多元社会自治力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分级分类精准化。疫情防控初期,一些地方曾出现过度防疫的“一刀切”乱象。目前,各地已较好执行分区分级分类施策、复工复产“一企一策”等政策举措,确保战“疫”同时恢复正常秩序。长期以来,基层呼吁,基层治理不能撒胡椒面、搞“一刀切”;要避免政策执行“上下一般粗”,实现治理的个性化,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分级分类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的方式,无疑可在常态化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分级分类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就要赋予基层相应的机动权力,鼓励基层发挥主观能动性。
——智慧治理体系化。抗疫中,以健康码、战“疫”地图、复工复产无接触审批等为代表的智慧治理手段,在大数据预警和体系性防控上卓有成效,集中彰显了成体系化的智慧治理具备预警性、精准性、即时性三大治理优势。如若使其常态化运行,智慧治理无疑将极大改变基层治理的面貌,甚至重构基层治理体系。以智慧治理体系化撬动治理现代化,当前迫切需要打通数据采集、信息割据和数据安全等堵点和痛点,应尽快出台顶层设计和规划,瞄准各地实际和治理目标,加快智慧流程再造,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奠定技术基础。
——共享协同机制化。战“疫”中,各地各部门迅速展开区域协同、部门协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各种共享协同的作战方式表现突出,“教科书式”战时速度受到各方好评。共享协同机制化的理念和做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域分割、部门分割的局面,破解“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的治理弊端,提升群众获得感。共享协同机制在数字经济、政务服务、智慧生活等领域具有诸多应用场景,有助于推动现有各类公共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加速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可从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入手,推动基层治理共享协同加速落地。(全文请见《半月谈》2020年第8期、半月谈网)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