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4月27日电 题:“硬骨头”的硬功夫——“硬骨头六连”战斗力建设记事
新华社记者梅世雄、张金娟
4月26日,岭南某军营。
“杀!杀!杀!”洪亮的战斗之音激荡在广阔的训练场上。36人,16个招式,干净利落、虎虎生威。
5分钟的刺杀操演练,让人血脉贲张。
“几十年来,我们几乎每天都练。”在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连长赵松看来,这是最能锻炼男儿血性的训练课目。
六连是一支传承红军血脉、敢打硬仗恶仗的英雄连队,以“三股劲”“四过硬”享誉全军。1964年、1985年,连队分别被国防部和中央军委授予“硬骨头六连”“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
政治思想硬——“党旗所指心所向,随时准备上战场”
今年1月22日,是“硬骨头六连”命名56周年纪念日。
连庆日前夕,六连收到了最好的“生日”礼物——习主席1月18日给“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的回信。
六连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自那时起,连队就把铁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视为“命根子”,在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中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和平建设时期,连队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传家宝”代代传承。
“学理论、熟连史、建连队、育传人。”在六连,每逢新兵入伍、新干部报到,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观荣誉室,读的第一本书是连史册,唱的第一首歌是连歌。
指导员冯杰上任伊始,在连史馆连住7天,直到9600多字的解说词烂熟于心,200余件史实资料如数家珍,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心中有魂,脚下有根。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哺育下,一个个“硬骨头战士”不断实现蜕变和超越。
上等兵李加侯曾不适应连队紧张的训练生活,对理论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到六连后,每当遇到困惑,他就走进连史馆,一次次地被连队的“三件传家宝”——拼弯的刺刀、诀别的家书、染红的挑杠所震撼。
如今,李加侯已成为各项能力素质突出的“硬骨头战士”。
改革移防后,六连坚决做到钢刀不卷刃、战旗不褪色,党旗所指心所向,随时准备上战场。
军事训练硬——“陆地猛于虎,海上赛蛟龙”
旅长苏祥定介绍,六连参加大小战役战斗161次。辉煌的战史让官兵们深深懂得: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备。
在六连,每一名官兵都在挑战极限中立起练兵备战的“硬标杆”。
2017年7月,全旅组织转隶后的首次海训。海上风急浪高,海况复杂多变。
“向目标海域泛水编波”“全群注意,发起冲击”……做好充分风险评估后,六连干部带头驾驭战车蹈海攻坚。考核结束,六连又一次名列全旅第一。
要成为战时的“刀尖子”,平时就得把自己当“刀”来磨。
一次军事训练比武中,六连下士张亚秋在单杆二练习成绩遥遥领先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挑战极限,最终以265个刷新了旅纪录。
“硬骨头战士,就是硬!”在场的官兵,情不自禁地欢呼。
“优秀成绩算起步,破了纪录才算数。”这两年,六连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成绩始终保持全旅第一,19人次打破了9项旅纪录,15人次在集团军以上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
战斗作风硬——“临危不惧险,视死忽如归”
72年前,二班长刘四虎被十几个敌人团团包围。他奋力拼杀,一连刺死7个敌人,自己被刺中11刀,昏迷了十天十夜才被抢救过来。
此后,拼刺刀训练成为六连保留的必训课目。刘四虎拼弯的刺刀如今静静地躺在连队荣誉室内。
“战争年代,六连以敢打猛冲、刺刀见红而威震敌胆,锻造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的战斗作风和精神。”旅政委陈震宇说,几十年来,连队传承这种战斗作风和精神,不断砥砺官兵英雄之气、血性之勇,提振不畏生死、敢打必胜的精气神。
像往常一样,某训练课目示范任务又落在了六连的肩上。
在没有预设攀崖器材的情况下,9名攀崖骨干抠着石缝往上攀,不少人手上、腿上被划出一道道血痕。战士王跃右手中指指甲盖被磨掉,但他强忍疼痛,硬是登上20多米高、近80度的峭壁,为后续人员固定攀登绳……
不到15分钟,全连突击上崖,赢得齐声喝彩。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野外训练场上,微风拂面,赵松和他的“硬骨头”们又高唱起那首激昂的战歌——
“硬骨头硬在哪,铁甲雄风守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