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脱贫小扫把 致富“大产业”
2020-04-30 21:31:37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南昌4月30日电  题:脱贫小扫把 致富“大产业”

  新华社记者闵尊涛

  如今,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南庙镇南庙村,55岁的贫困户张家秋每天都拄着拐杖,一头忙着自己扫把车间的生产工作,另一头还要为100多公里外的贫困村东村村的扫把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年前,东村村的干部就打电话来,要我过去帮助办扫把厂。”对这些主动找上门来的合作,张家秋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

  在张家秋看来,他之所以能够脱贫致富,除了自身努力外,更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8年前,在外地加工烟花爆竹的张家秋在一次生产事故中遭遇意外,全身90%的面积被烧伤。3年下来,为治疗烧伤,欠下了10多万元债务,当时家里还有90多岁的老母亲和3个在上学的小孩。这场变故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2014年,张家秋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下半年,在床上休养了3年的他觉得不能再这么躺下去了,为了尽快康复,他开始每天拄着拐杖从村头走到村尾。

  一天,拄着拐杖散步的张家秋遇到一位正在收购棕丝的湖南客商,得知客商要把棕丝运回去做扫把,细心的他看到了机会,“既然原材料都是本地的,人家能做,我也能做。”

  张家秋和客商约定,对方再来时带一把当地的扫把给自己琢磨。半个月后,客商又来收购棕丝,带来了他要的扫把。在张家秋看来,扫把制作很简单,但将扫把拆掉后,他发现自己怎么也扎不回原来的样子。

  为了学习扫把制作技术,张家秋拄着拐杖辗转多地,甚至去湖南找了那家扫把厂的客商。

  “他知道我的来意和情况后,二话没说就教我怎么扎扫把,而且答应到江西实地指导。”张家秋说。

  学会技术后,张家秋开始在家里扎扫把。袁州区残联知道他的想法后,鼓励支持他成立专业合作社。为解决销售难题,镇里的帮扶干部带着张家秋去宜春各中小学、环卫部门等单位上门推销扫把。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家秋接到的第一笔生意是1000把扫把。此后,他的扫把渐渐有了名气,销量也越来越好。2016年,张家秋带着工人扎了2万把扫把,销售收入达7万多元。当年他家顺利脱贫。

  考虑到当地棕丝资源有限,去年10月,张家秋把生产车间从天台镇搬到南庙镇南庙村,跟他一起过来的还有6位老员工,其中5位是残疾人。搬来后,他又请了10多个工人,其中一半都是贫困户和残疾人。

  一人脱贫不算脱贫,大家一起脱贫才是真正脱贫。

  “现在在这里工作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上百块。”右腿患有残疾的贫困户曾纪云坐在机器前熟练地操作着,很快就做好了一把扫把。

  这些由贫困户、残疾人生产的扫把在宜春市大街小巷、中小学随处可见,甚至销往上海等地。2019年,扫把厂销售收入近50万元。这一年,张家秋家被评为全市脱贫示范户。

  由小扫把发展出来的“大产业”不仅带动张家秋致富,也成为更多村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来源。

+1
【纠错】 责任编辑: 焦鹏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云”中赏车
“云”中赏车
勤劳脱贫的双手
勤劳脱贫的双手
春暖雪域 色林错“解冻”
春暖雪域 色林错“解冻”
杏花盛开
杏花盛开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93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