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阿勒泰市,阿布都艾尼·吐尔孙(中)一家在烤馕店里吃午饭(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2日电(记者马锴、丁磊)北上务工3年,阿布都艾尼·吐尔孙在离家2000多公里外的城市里完成了从穷得没有结余,到怀揣万元积蓄,再到开店给别人发工资的“三级跳”。
在新疆阿勒泰市,阿布都艾尼·吐尔孙在早餐店里打扫卫生(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阿布都艾尼的老家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是全国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县之一。这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人口多耕地少,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
阿布都艾尼一家仅有3亩多耕地,“除非地里长金子,要不种啥都富不了”。好在他还有门烤馕的手艺,就在镇上支了个卖馕的摊子,可每月收入也不过千把元。再加上父母年迈多病,这些收入也就勉强够家里人吃喝,基本见不到什么余钱。
2017年,当地政府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对穷日子已经忍无可忍的阿布都艾尼有点动心,但从没去过外地的父母却不同意。纠结了几天,他咬牙报了名,“不去试一下,这辈子都是穷命。”
就这样,他坐着火车绕过沙漠、穿过天山,来到新疆最北部的阿勒泰市。头一年,他被安排在城市环卫的岗位上,每月能拿到手的工资有2000多元,食宿由当地政府提供。他最大的一笔消费就是花了300多元买了件羽绒服,因为“冬天的气温要比老家冷上20多摄氏度”。
在新疆阿勒泰市,阿布都艾尼·吐尔孙(右)和妻子在辅导孩子功课(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阿布都艾尼·吐尔孙的女儿热依汗古丽·阿布都艾尼(左)和同学走在上学路上(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一年干下来,阿布都艾尼攒了14000多元,“比在老家一年半的收入还多”。揣着积蓄,带着给父母、妻子和孩子买的礼物,他回了趟老家。再出发时,妈妈虽然还是偷偷抹泪,却不再拦着了,因为“不仅没见孩子变瘦,精神头儿也比以前足了。”
阿勒泰当地旅游资源丰富,夏季观景、冬季滑雪,大街小巷一年到头都可见游客身影。“人多、饭馆多、每个饭馆的生意都不错”,这是初到阿勒泰的阿布都艾尼最大的感受。探亲回来后,他开始盘算着自己开个烤馕店:“这里卖馕的没有老家那么多,但零买的人和需要供货的餐厅却不少,生意肯定比以前好做。”
负责为南疆务工人员服务的当地干部帮他找了店面,在办齐相关手续后,他的烤馕店便正式营业了。店里的馕用料足、味道好,不到3个月时间,他的烤馕店不仅得到顾客的认可,还有三四家餐厅要他每天供货。“光是给餐厅供货,每天就得100多个馕,能卖五六百元,再加上零卖的,每天能卖到八九百元。”他说。
阿布都艾尼·吐尔孙(右)在阿勒泰市四季青农贸市场购买调料(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阿布都艾尼·吐尔孙(右)和徒弟来到阿勒泰市四季青农贸市场采购食材(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生意日益红火,他一人忙不过来,就又招了两名店员帮忙,也都是从南疆来务工的老乡。“没想到我也能当老板,给别人发工资了。”阿布都艾尼说,两名店员的月薪都在3000元左右,“现在我一个月发出去的钱,比在老家半年赚的都多。”
又一年干下来,阿布都艾尼的腰包鼓了、底气足了,就把妻子和孩子都接到了自己身边。按照小两口的计划,初到阿勒泰市的妻子拍孜古丽·娜优甫就去了一家早餐店打工,学着按当地人的口味熬奶茶、拌凉菜、炸油饼。半年后,阿布都艾尼拿出积蓄租店面、买设备,给妻子开了间早餐店。
在新疆阿勒泰市,阿布都艾尼·吐尔孙(右)和妻子在早餐店里忙碌(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在新疆阿勒泰市,阿布都艾尼·吐尔孙在自家的烤馕店里制作烤包子(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如今,拍孜古丽的早餐店已有不少回头客,阿布都艾尼的烤馕店还开始培训南疆务工人员。“我的日子是靠政府帮忙才好起来的,现在政府帮助其他人我也应该出把力。”他说,已经陆续有10多位老乡跟他学会烤馕技术找到了工作。
更让他高兴的是,转学到这儿的女儿成绩有进步,还有了不少新朋友。“下一步就是把爸妈接过来,等钱攒够了开个像样的餐厅,以后再让丫头到内地去读大学。”刚刚完成“三级跳”的他已把目光投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