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6日电 题:从高原牧区走入现代社区——探访帕米尔高原搬迁牧民的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董亚雷、于涛、高晗
在新疆阿克陶县现代农业开发区生态园育苗基地,道路两旁是整整齐齐的设施农业大棚。65岁的吐尔干·阿依达尔此刻正在自家大棚里忙碌着。郁郁葱葱的藤蔓爬满了整个大棚,到处都挂着绿油油、圆溜溜的西红柿。再过十几天,这些西红柿就可以上市了。
但在3年前,这种生活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
在新疆阿克陶县昆仑佳苑社区旁,65岁的吐尔干·阿依达尔在自家蔬菜大棚里忙碌(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吐尔干·阿依达尔的老家在距离县城360公里的恰尔隆乡巴勒达灵窝孜村,一家人居住在帕米尔高原大山深处,终年以放牧为生。2014年,村子被识别为深度贫困村。全村208户中,181户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村子地处偏远山区,仅是去乡里就要翻越两座山,走100多公里山路。” 吐尔干·阿依达尔说,和村里其他的柯尔克孜族牧民一样,他觉得这辈子的生活不是放羊就是耗费在路上。
在新疆阿克陶县昆仑佳苑社区旁,65岁的吐尔干·阿依达尔在自家蔬菜大棚里展示成熟的西红柿(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帕米尔高原是南疆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骨头”之一,这里海拔高、环境恶劣、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落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对于世代生活在帕米尔高原偏远贫困山区的牧民来说,易地扶贫搬迁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
2017年,吐尔干·阿依达尔一家主动报名参加了村里组织的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从高原牧区来到了距阿克陶县城仅10公里的昆仑佳苑社区。社区里不仅建好了一排排崭新整齐的住宅楼,还配有幼儿园、小学、商铺、卫生服务中心、休闲娱乐广场等设施。一家人从此住进了水、电、气、暖、网一应俱全的楼房。
为了让搬迁牧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在离社区不远的地方,政府还建了1400余座温室大棚和2座共4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小区作为搬迁户的“脱贫基地”。
搬迁下来的吐尔干·阿依达尔分到了一座温室大棚。通过县上和州上派来的技术人员的指导和自己的辛勤努力,吐尔干·阿依达尔对大棚种植早已轻车熟路,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去年的收入就达到了3.5万元。
“我还要教会周围的亲戚、邻居怎么种大棚,带着他们一起致富。”他告诉记者,随着自己大棚种植技术越来越高,今年的西红柿预计也有个好收成。
在新疆阿克陶县昆仑佳苑内的一户商铺内,店主库尔班尼亚孜·铁力麦其在整理货柜上的商品(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村里第一批从山上搬迁下来的还有38岁的库尔班尼亚孜·铁力麦其。搬迁后他把山上的牛羊全卖了,又申请了小额无息贷款,还跟亲戚朋友借了钱,在社区里开了一家商店,一年的纯利润能达到5万元。
“经过两年多的经营,我的贷款和欠债都已还清,手上也攒了不少存款。”他对记者说,以前家就在河边,夏汛时河水上涨,总是担心房子被淹。寒冬时家里只能烧牛粪取暖,味道大不说,还不卫生。平时一家5口人,3个劳动力都守着一群羊。现在一家人不仅住上了舒适安心的楼房,他和爱人经营商店,妹妹在广东务工,家里每个劳动力还找到了适合的工作,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2019年9月,巴勒达灵窝孜村整体完成搬迁。加力力·托兰是最后一批从山里搬入社区的村民。刚开始,他对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很担心,他不知道下山后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但在参观完社区后,他马上报名要求搬迁。
在新疆阿克陶县昆仑佳苑内,加力力·托兰在家中弹奏乐器(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如今,加力力·托兰一家住进了布局合理的房子,80平方米、三室两厅、独立卫生间,屋里摆着崭新的沙发、冰箱、电视柜……和以前用石头、泥巴垒的房子相比,他觉得不可思议,“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加力力·托兰激动地说,多亏了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不仅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工作也有了着落。他准备去疆内一家公司务工,合同已经签了,一个月可以挣到4500元至7000元。
这是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新疆阿克陶县昆仑佳苑社区(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阿克陶县恰尔隆乡巴勒达灵窝孜村第一书记买尔旦·买合木提向记者介绍说,在易地扶贫搬迁计划的支持下,通过设施农业大棚建设、商铺经营,还有转移就业等,村民拓宽了致富途径。眼下,在脱贫攻坚的总攻时刻,越来越多的贫困牧民离开高原牧区,他们放下牧羊鞭、扛起锄头、走进工厂,从牧民转变为居民,融入了现代化社区生活。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