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尹思源 邰思聪
目前,国内防疫形势趋于平稳,但属于人员密集型社会服务的长期照护行业,防疫风险依然较高。半月谈记者走访了多地多家养老机构发现,长时间封闭、严重收支失衡等问题导致大量养老机构难以为继,老人生活质量堪忧。
在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话务员魏素辉在回应老人电话咨询,她每天收到和处理老人电话咨询70余次 王朋/摄
只出不进,养老机构“撑不住”了
疫情期间,口罩、消毒液、酒精、手套等防疫物资成了养老机构的紧缺物品。一家养老机构采购员反映,日常医用消耗品支出是以往近10倍。不仅如此,疫情期间食品价格上涨,生活成本增加明显。“我们不能给老人涨价,所有的成本增加都要自己承担。”天津劲松护养院院长李久茹说。
如果仅仅是防疫物资和食物成本的增加,还可以接受。对于大多数养老机构来说,真正给运营带来威胁的,是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
北京市丰台区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院长施颖秀介绍,由于连续几个月的封闭管理,所有在京护理人员需要加班工作,春节假期双倍工资,员工需要倒班工作。据测算,每位护理员的工资涨幅在30%左右。
政策要求,疫情期间各地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全部关停,其中接受日间照料的老人一部分选择回家由家人照看,一部分老人选择隔离后回到养老机构,居家照护工作也全部停止。鹤童公益养老集团在京津共有7家日间照料中心,关停后每月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万元。
北京市延庆区同馨乐养老院负责人侯文玮告诉记者,疫情突然来袭,春节前回家的老人无法回养老院居住了。失去了进账的同时,个别老人因为生病就医后需在指定养老机构隔离14天,就选择了定点机构继续入住,不再回她这里了。
“往年我们都略有盈余,今年只能吃老本了,老本也快用完了。虽然天津民政部门提前发放了上半年的床位补贴,但接下来仍是一筹莫展。”李久茹说。
除此之外,人手不足的压力也让一些养老机构难上加难。由于部分员工被阻隔在外地,不能按时到岗,从院长到护工全部投入一线处理各种事务。“所有人员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工作,工作和精神压力都非常大,我们只能苦苦支撑。”天津劝业场街慎之长寿养老院院长杜永红说。
老年群体精神压力持续加大
尽管已接近初夏,但对于很多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来说,疫情带来的“寒冬”让老人们依旧“瑟瑟发抖”。
不同于年轻人,老人们大多无法熟练使用手机,对疫情进展的最新消息了解得较为迟缓。许多老人因隔离封闭、长时间不能与儿女亲属接触、新冠肺炎老年患者死亡率较高等因素,产生了恐惧、自闭的心理。
家住北京大兴区的孔奶奶平时白天都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度过,疫情期间日间照料中心关闭,儿女在外地隔离无法回京,长达42天独自居住让她接近崩溃,导致血压和血糖飙升住进了医院。
此前,许多养老机构设有送餐服务,深受老年人欢迎。但在疫情期间,多数送餐服务停止。鹤童老年餐饮配送中心疫情初期停止了80%以上业务,仅为部分孤老提供送餐保障,后因社区全部封闭,不得不全部结束送餐业务,孤老群体吃饭只得依赖社区。
春节前从养老机构回家过年的老人也“不好过”。没有了专业的护工,餐饮、护理都成了摆在家庭中的难题。不少老人在疫情期间与亲属发生过摩擦,情绪十分低落。
相对于疫情带来的不便,恐慌、焦虑更让老人倍感煎熬。由于老人们普遍缺乏沟通对象和渠道,听到“某国放弃60岁以上患者”等传言时,极易发生应激反应障碍。北京一所医院变态反应科负责人介绍,3月份曾一天收治了3名应激反应障碍患者,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
疫情期间,年轻人活在“云端”,云生活不断玩出花样;而老年人,尤其是生活在养老机构、与数字生活基本绝缘的老年人,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多渠道保障养老服务业平稳运行
长期照护行业生存艰难,会为社会、家庭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应多措并举帮助养老机构渡过难关,保障养老机构平稳有序运行。
进一步做好物资储备工作。目前各养老机构的物资压力依然不小,民政部门可根据实际需求统一调配防疫物资,并协调慈善机构在必要时进行捐赠物资划拨。此外,随着疫情的缓解,在可以接受新的老人入住及允许外出老人返院时,养老机构仍然要持续做好相应防控工作,同时需要相应的物资储备。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符合养老机构实际情况的医保政策。李久茹介绍,受规模和医疗条件的限制,劲松护养院只能按照一级医院的医保标准销售药品,但疫情期间部分老人所需的药物特别是一些消炎药不在范围内,只能让家属到医院购买或选择高价购买。对此她建议对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结合养老机构实际划定医保范围。
协调降低养老机构的租赁成本。目前各地针对中小企业出台了不少复工复产扶持政策,但许多养老机构未能享受政策减免。如有地方规定,中小企业租用国有资产的房子,可以免2到3个月的房租,有些养老机构属民办非企业性质,享受不到类似政策。专家建议,可考虑对养老机构给予适当的房租减免,对于租用私人房屋的养老机构,可通过减免房东房租租赁税或发放租房补贴的方式降低成本。
发放疫情特殊补贴。疫情期间,不少地方提前发放床位补贴,缓解养老机构经济压力,虽有一定效果但缺口依然不小。建议给予养老机构新招非本地人员相应的交通补贴。
如今,心理抗疫越来越受到重视。老人们的心理、精神状态也不容忽视,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心理救援机构也应根据当地疫情形势,通过多种方式,将服务下沉至养老机构中,为老人减轻心理压力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5期)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