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5月15日电 题:记者手记:手上带泥 心中有梦
新华社记者刘高阳
采访“土专家”党永富,总离不开土。他谈论的是土,实验室里摆着的也是各地的土。走在田间,他随时都会俯身捧起泥土,查看土壤的状态。去年“两会”期间,他带到北京去的,也是三瓶土壤样本。
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西华营镇来洼村,记者也用双脚感受过“党永富的土”。降水过后的两三天,记者走进已经施过20多年化肥的耕地里,感觉土地偏硬,鞋子上不沾泥土,而踏进党永富治理过的、同样是施了20多年化肥的耕地里,感觉像踩在了海绵垫上。
党永富告诉记者,当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重新发挥作用、更健康的时候,就能够成为“海绵土”,种出来的作物口感也会更好。
“保护好土壤,是我一辈子的追求,我的梦想就是把农田质量搞上去、污染降下来。”党永富说。
党永富一直在践行着这句话。1988年,党永富第一次接触到除草剂,他发现这种新鲜事物虽然能高效除杂草,但也会带来抑制期,造成小麦产量下降。为此,他萌生了解决除草剂副作用的想法,也开始了他的土壤污染治理之路。
2005年,党永富研发多年的除草剂副作用抑制技术取得了成果,在他的帮助下,一些地方长不出苗、产量一减再减的农田重新长出了作物。
2012年起,党永富开始在全国公益推广他的“炭吸附聚谷氨酸化肥减量技术”。在河南省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下,党永富在巴里坤县连续两年推进该项技术并获得成功,为农民增收达2500万元。
采访中,党永富在向记者展示了不同土壤中小麦根系的差别后,一路捧着两株刚挖出的麦苗,穿过田间,把麦苗带回了家。他的双手沾满了泥土。
“我是农民,挨过饿,舍不得粮食。”党永富说。他希望有一天通过自己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让大地母亲更健康,更好地养育中华儿女。
相关新闻: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