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 题:让更多资金“直达”中小微企业——金融部门加码支持实体经济薄弱环节
新华社记者吴雨、李延霞
全国两会结束不久,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连续发文,针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长短兼顾、综合施策,推出一系列促进资金“直达”中小微企业的工具。
稳住市场主体,对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当前,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部门政策加码,将对支持实体经济薄弱环节起到更为直接有力的作用。
多部门“快马加鞭”推动政策落地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已推出约90项政策措施,让不少企业困难得到缓解。但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以来,一些企业仍面临融资难等挑战,需要金融政策再加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保市场主体, 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全国两会结束没多久,已有中小微企业感受到了金融政策加速落地的暖意。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浙江福莱克铸造科技有限公司原本的发展规划,却也激发了企业“自救”的斗志。
“我们努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进新的数控机床,希望进一步提升‘造血’能力。但自救不易,摆在面前最大的难题还是资金不足。”公司主要负责人黄国平表示,要提高生产能力,就必须加大投入。
在最关键的时候,农行浙江景宁县支行拉了企业一把,5月底88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顺利到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针对中小微企业推出了多项重磅利好,多部门正“快马加鞭”制定政策、落实要求。
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等多部门集中发布多项举措,从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到推出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再到出台30条政策措施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专家认为,与之前的货币政策工具相比,这些新举措具有更为显著的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等特点。一方面延续了疫情以来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加大政策力度,有助于企业应对新情况新挑战。
“对症下药”疏通企业融资堵点
让资金“直达”实体经济,需要针对当前企业融资的痛点、难点,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如果不是银行延长还贷时间,公司真的转不起来了。”江苏春之苑生态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先生告诉记者,受疫情冲击,养殖户销售一度停滞,公司租金收取及自有养殖也受到影响,资金压力陡增。眼看4月底一笔5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即将到期,却怎么也凑不齐钱。正在这时,建行盐城分行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帮企业办理了相关手续,贷款可延期半年归还。
数据显示,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下,自2020年1月25日至5月15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息延期规模已达1.3万亿元。
“疫情冲击下,企业现金流极易出现困难,要稳住存量贷款,确保资金链不断裂。我们督促银行严格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同时大力推广无还本续贷。”浙江银保监局局长包祖明介绍,4月末浙江无还本续贷余额达2402亿元,惠及19.9万户小微企业。
在稳住存量的同时,还要加大增量投放。面对疫情影响下不少企业“喊渴”的现实,需要加大对首贷户的信贷投放力度,各地都在积极行动。
北京推出“首贷服务中心”,浙江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向首贷户倾斜……这些举措都显著带动辖内小微企业首贷业务提升。
此外,针对缺乏抵押物、银行担心风险等问题,金融部门也对金融机构提出了相应要求。
专家表示,这些措施落地后,将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丰富信用贷款产品体系,明显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助推信贷模式从“抵押”走向“信用”。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企业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
综合施策、长远考量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需要立足长远、综合施策。因此,不仅需要“直达”实体经济的新工具,还需要着眼于长远,解决中小微金融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近日出台指导意见,从落实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信贷支持政策、改革完善外部政策环境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作用等七个方面,提出了30条政策措施。
“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针对性。既要解决当下的问题,也着眼于长远。”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说。
这些措施通过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督促商业银行加快观念转变和业务转型,真正做到敢贷、能贷、会贷、愿贷,以提高金融政策的“直达性”。同时,政策着力发挥多部门“几家抬”的合力,在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加强地方征信平台建设、清理拖欠账款等方面提出要求,使中小微企业得到更加精准有效的扶持。
专家表示,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除了出台更有力的政策举措,还需清除政策落实的难点和堵点,打通“最后一公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