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6月11日电 题: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广西抗洪救灾一线直击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卢羡婷、胡佳丽、赵曼君
连日来,强降雨袭击广西,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在灾情较为严重的桂林、贺州等地,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抗洪救灾一线,紧急转移安置群众,全力抢通道路、电力及通信线路,与时间赛跑,打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卫战。
洪水经过广西平乐县城河段(6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 据悉,6月1日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河池、柳州等9市60个县(市、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据初步统计,灾害已造成广西145.9万人受灾,6人死亡,3人失踪,22.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11日,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广西紧急组织调拨3000顶帐篷、3000张折叠床,支持地方救灾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洪流中抢救生命
7日凌晨,暴雨如注。漓江、遇龙河水位急剧上涨。著名旅游胜地桂林阳朔县出现洪涝灾害。
上午9时许,阳朔消防大队接到警情,大榕树景区一带大量居民和游客被洪水围困。消防救援人员立即赶往现场,途中遇到被洪水淹没路段,队员们乘坐橡皮艇前行。山路崎岖,经过近3小时跋涉,队员们赶到救援现场,那里已是一片汪洋。
队员们不顾疲惫,驾驶橡皮艇挨家挨户搜寻被困人员。经过8个多小时奋战,终于将62名被困人员全部救出。“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是我们的责任。”指挥这次救援行动的阳朔消防大队西街消防站站长方洋说。
在一次次抢险救援行动中,应急、武警、公安、消防等救援力量冲锋在前,不顾个人安危,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英勇奋战。
“看到洪水高涨心情蛮低落的,但相信无论是景区的工作人员,还是在外面的救援力量,都会给予我们支持,解救我们。”在贺州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一位被困游客说。近日,景区内发生多处塌方,部分河道、桥梁、凉亭被冲毁,交通、电力、通讯中断,200多人滞留景区内,等待救援。
得知灾情后,贺州市多部门立即组织救援。消防员通过救援牵引绳固定橡皮艇,在河两岸往返拉送,顺利将游客安全撤离。
向“孤岛”挺进
暴雨引发山洪,山体塌方、滑坡,交通、供电、通讯等中断——一时间,阳朔县普益乡大山村成了“孤岛”,出不去、进不来,也联系不上外界的救援力量。
村子里,一个男孩突发高烧,母亲带着孩子找到村干部求助,执意要下山求医。村委会副主任刘志南把她劝住了,“到处都是塌方,你们出不去。要去,我去!”
刘志南带着一把镰刀出发了,翻山、蹚水、砍树枝,一路跌跌撞撞,耗时近4个小时,终于从“失联”的大山村闯了出来。
刘志南来了,普益乡党委书记莫翠芳悬着的心稍微放下一点。灾情严重,乡党委政府连夜布置救援抢险工作,加快道路疏通,并组织20余名乡干部和一名乡卫生院医生携带充电宝、干粮等物资,与赶来的消防、武警等救援人员一起徒步挺进大山村。
许多人从接到通知,到整装出发,只用了1小时左右。“担心是担心,但是没有什么犹豫的,需要我们出动时,我们义不容辞,使命必达。”普益乡“90后”党员干部高志亮说。
刘志南带领“先头部队”共5人先行出发,沿着他闯出来的山路挺进。“90后”医生吴国起背着几十斤重的药品负重前行,左一脚淤泥,右一脚碎石,一次次弯腰穿过倒塌的树干……
在大山村,听说医生来了,一些发烧、感冒、咳嗽的群众陆续赶来。“村民需要我们,看到他们求助,我怎能无动于衷,再艰难的路也要挺进来。”吴国起眼睛有点湿润。
在这场“孤岛”村救援中,桂林市和阳朔县的领导到普益乡现场指挥救灾抢险工作,消防队员、武警、乡干部等共155人参与救援。
当地政府不仅给受灾群众送来了帐篷、饮用水、方便食品等生活必需物资,更给焦虑无助的村民带来了希望和关怀。大山村受灾群众约242户900人,无一伤亡。“任务繁重,使命光荣。在这次救援中,我们的年轻同志得到锻炼,也展示了优良的作风。”普益乡乡长倪发军说。
灾后重建一刻也不耽误
洪水退去第二天,阳朔西街街道就已经恢复往日的洁净。环卫工人、消防队员等早早来到这里开展垃圾清理和全面消杀工作。8日晚上,西街电力恢复,许多商铺敞开大门,正常营业。洪灾过后,群众最期盼的是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桂林是这次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据统计,截至11日15时,桂林电网64.7万用户因灾停电,电力部门累计出动抢修人员3878人次,车辆612台次,发电车4台,发电机27台,目前60.94万用户已恢复供电。
广西电网桂林阳朔供电局紧急调拨了一台5千瓦的应急发电机到大山村,保障应急指挥中心临时医疗点和应急救援用电。“我们还组织了19人的党员突击队到大山村每个点,详细排查线路的受损情况,下一步将综合考虑地质结构和环境因素,把复电方案做细做优,集中力量为村民抢修复电。”阳朔供电局高田供电所负责人倪承杰说。
广西受洪涝灾害影响地区目前已陆续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及时抢修供电、供水线路,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恢复,尤其是帮助受灾的贫困群众恢复生产生活,不因灾情影响脱贫攻坚进程。
相关新闻: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