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6月14日电(记者何问 马莎 朱艺琳)两千年前,河西走廊上有一匹马,它未配鞍具,不低头吃草,更“不走寻常路”。
它就是20世纪60年代在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古墓出土的国宝级文物,东汉时期的青铜器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马高34.5厘米,长44.5厘米,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马儿如在空中飞驰,一足超掠飞鸟的刹那,飞鸟回首惊顾。细细观之,这匹马口、眼、鼻均张开,鬃毛和尾丝后扬,令人仿若听见马儿奔腾的嘶鸣和风啸声,静态的青铜器充满灵动之感。
“铜奔马设计思路超前,铸造工艺考究,反映了汉代高超的科技水平,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王琦说,除了力学平衡原理,研究表明奔马还是“铜腿铁骨”,正如人体骨骼和肌肉的关系,铸造者在马的铜腿内夹有铁芯来增强支撑力和强度。
铜奔马独一无二,如此国宝,“马生”却并不安稳。
王琦介绍,铜奔马曾经历被盗墓贼盗走的危险,也差点儿被当时不识文物的农民卖到废品收购站换牲口。发现古墓的农民,由于文物保护意识薄弱,使得这批文物遭到破坏。
现在人们在博物馆看到的完整展品,是经过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精心修复的。
此外,铜奔马在两千年时光中也受到磨损。王琦说:“铜奔马出土时,考古人员就发现它的头部和背部残留有明显的彩绘痕迹。但因年代久远,色彩随着青铜表面的锈蚀而逐渐脱落。”
尽管经历曲折,铜奔马的价值却无法被掩盖。被送到北京展览后,立刻震动了史学界和考古界,并陆续被送到法国、英国等12个国家巡回展出,在国内外引起关注。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
铜奔马名声远扬,关于它的诸多研究紧随其后:命名的争议、造型的解读、墓主人身份的推测、铸造工艺的探讨……迄今为止,研究不断,许多争议仍无定论。
“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借助科技手段对铜奔马进行考古研究,作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品中的罕见杰作,将来也一定会有更多新的研究发现。”王琦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