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高原之音
2020-06-17 21:04:41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成都6月17日电 题:高原之音

  新华社记者周相吉、刘坤

  6月中旬,记者行走川西高原,一些声音总在耳畔回响。

  “叮叮当”“叮叮当”“叮当叮当叮叮当”……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棒托石刻公园里,村民墨吉盘膝而坐,左手拿着錾子,右手拿着扁平的铁锤,有节奏地敲打着。錾子下,一幅石刻画开始清晰地呈现出来。

(图文互动)(2)高原之音

  6月13日,墨吉在棒托石刻公园里制作石刻。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我经常会梦见这种‘叮叮当当’的声音,好听极了。”墨吉说,他家是壤塘县茸木达乡洞窝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只有他和三个孩子,以前没有收入来源,仅有的4亩土地只能种点青稞,真的是“穷得叮当响”。而现在,他不仅脱贫,还通过石刻技艺走在“致富响叮当”的路上。

  2014年之前,墨吉并不会雕刻石刻作品,也很少听到这种“叮叮当当”的声音。2016年,县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方式,成立了石刻传习所。墨吉与附近村里的一些贫困户一起,成了学员。从选石、勾画、雕刻、上色等工序学起,墨吉很快就熟悉了石刻作品的制作。现在,他已经从学员变成了正式员工,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

  石刻传习所所长班玛罗尔吾告诉记者,这些石刻,小的能卖几十元,大的能卖上千元,有的甚至可以卖到一万元以上。以墨吉为代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石刻制作正在改变自身的命运。

  公园前,潺潺的河水奔流不息。上游几公里处的一个河谷地带,是壤塘县尕多乡瑟谷村热不卡小组。

  “突突突,突突突”……河谷中传来微耕机的声音,那是村民尚壤在蔬菜基地里耕地。他双手扶着微耕机把手,很有节奏地推动着机器前行,脚下是不停翻滚的黑褐色新鲜泥土。

  尚壤是瑟谷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只有半亩地。多年前他靠挖药材为生,经常去很远的地方采药,日子寂静得可怕。最近,尚壤有了一份新的工作——成为当地一家农牧产业公司的员工。该公司在瑟谷村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一个高原蔬菜基地。经过培训,原本对种植一窍不通的尚壤现在对播种、耕地相当熟练。

  “我喜欢微耕机‘突突突’的声音,感觉前方有数不清的牦牛和马在奔跑。”尚壤说,这对他而言,就是奔小康的幸福之声。从今年6月开始,尚壤每个月能有2700元的收入。

(图文互动)(1)高原之音

  6月13日,壤塘县尕多乡瑟谷村热不卡小组村民领取在蔬菜基地务工的工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在瑟谷村热不卡小组,记者还碰巧遇见当地村民领工资。

  “仁四姐,990元!”喇叭里传来公司员工唐德贵那洪亮的声音。一个年轻小伙儿走向台前,台下牧民笑声一片。他在登记簿上签了字,领过9张红红的钞票和几张其他颜色的钞票,笑眯眯地走下台去。公司董事长文静说,当天有80多位本地牧民领取工资,他们在蔬菜基地务工,一人一天有90元的收入。

(图文互动)(3)高原之音

  6月14日,孩子们在阿坝县民族寄宿制小学内的少年宫里用曼陀铃进行弹唱。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翻越重重大山,穿行茫茫草原,记者来到了阿坝县。阿坝县民族寄宿制小学内的少年宫里,传来一阵“嘣嘣嚓”“嘣嘣嘣嚓”的声音。

  这是孩子们在弹奏一种叫曼陀铃的乐器,伴随着琴弦发出的声音,他们合唱着一首当地民谣。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茸久甲在这里学习弹唱有两年了,他说这琴声美妙极了,很像淅淅沥沥的细雨声,落在心里,特别舒服。中午休息时,他常到少年宫弹琴,心情非常愉快。

  茸久甲是阿坝县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孩子。他说,这琴声也是他未来美好的希望,他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了想通过琴声把快乐带给别人。”

(图文互动)(4)高原之音

  6月14日,阿坝县藏文中学学生午休后步入教室准备上课。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当天下午,阿坝县城南的阿坝县藏文中学里,传来上课铃声。15岁的西丹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学校里的琅琅书声和上课铃声,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

  获得寄宿制生活补助的西丹告诉我们,他有个弟弟,也在上学。家里没有养牦牛,也没有马,只有一点点草场。几年前,西丹在商店看见一双自己很喜欢的鞋子,就告诉了父母。

  “父母知道这双鞋要300多元后,说家里没有这个条件,暂时不买了。”西丹说,他一定要好好读书,多学知识文化,把家给撑起来。父母也总是叮咛他要好好念书,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记者离开时,琅琅书声又在学校里响起。

(图文互动)(6)高原之音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棒托石刻公园(6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图文互动)(7)高原之音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棒托石刻公园(6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图文互动)(8)高原之音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尕多乡瑟谷村热不卡小组,村民尚壤扶着微耕机在蔬菜基地里耕地(6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图文互动)(9)高原之音

  这是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棒托石刻公园拍摄的石刻传习所所长班玛罗尔吾(6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1
【纠错】 责任编辑: 钱中兵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北京消费季 繁荣“夜经济”
北京消费季 繁荣“夜经济”
芒种时节麦收忙
芒种时节麦收忙
探秘徽墨传统制作工艺
探秘徽墨传统制作工艺
四川荥经:修复茶马古道
四川荥经:修复茶马古道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2112612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