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吉林西部新农事:盐碱滩变身“稻蟹田”
2020-06-22 17:07:24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长春6月22日电 题:吉林西部新农事:盐碱滩变身“稻蟹田”

  新华社记者褚晓亮、孟含琪

  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嘎什根乡创业村,绿色稻田一眼望不到头,风吹稻叶沙沙作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巍正在田间劳作。

  马巍在镇赉县已扎根7年,主要通过示范推广优质耐盐碱水稻品种,配套耕层构建和抗逆栽培技术改良盐碱地。7年间,他眼见一片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绿油油的水稻田,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稻田“做出新文章”,尝试“稻蟹共养”新模式。

  风吹沙土遍野跑,盐碱地上不长草。白城市地处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当地大部分土地都是盐碱地。农民过去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但收成很差,最差时一公顷粮才卖几百元。

  治理盐碱地的方式之一是种植水稻。在治理好的盐碱地上种植优质水稻,加工出的大米口感好,附加值高。自1988年起,镇赉县请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开始“以稻治碱”。

  筛选培育耐盐碱的品种,讲解种植技术和操作规程,建立盐碱地水田开发种稻基地,更新栽培技术……30多年来,嘎什根乡开发了1.8万多公顷水田,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90%。

  在“以稻治碱”的路上,还有很多农民在稻田里“玩出新花样”——“稻蟹共养”,实现增收。

  在镇赉县莫莫格蒙古族乡元宝吐村,庆江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刚从田里捞上几网扣蟹(幼蟹),准备售卖。合作社理事长孟庆江说,为了让蟹、鱼、鸭更适应本地环境,他们从“大眼幼体”蟹苗养起,待蟹苗长成扣蟹后,一部分卖出去,另一部分留在稻田里继续培育为成蟹。

  孟庆江说,投放蟹苗的稻田不施肥、不洒药,产出的是有机水稻,价格高于普通大米。稻田里的多种害虫成为蟹苗、鱼苗、鸭苗丰富的食物,而蟹苗、鱼苗、鸭苗的粪便又是水稻的肥料,如此实现稻蟹、稻鱼、稻鸭均丰收。

  在白城市很多地方,“稻蟹共养”已形成规模,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白城市下辖的大安市牛心套保苇场,过去因气候变化和补水不能保障,部分芦苇塘退化成了碱斑地。经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兴土院士团队实施湿地恢复,在此开展苇—蟹(鱼)—稻复合生态工程,如今芦苇塘湿地集中连片,鱼蟹肥美。每年九月,当地都会举办“品蟹文化节”,将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游客可一边品尝肥美河蟹,一边欣赏湿地风光。

  “稻蟹”养殖让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镇赉县大屯镇大官村的罗向生本来是贫困户,近几年在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通过稻田养蟹,每年增加收入近万元,现在已经脱了贫。

  如今白城市水田面积达21万公顷,成为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市。吉林西部的大片盐碱地,正逐渐变成生态与经济效益兼具的“稻蟹田”。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頔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北京消费季 繁荣“夜经济”
北京消费季 繁荣“夜经济”
芒种时节麦收忙
芒种时节麦收忙
探秘徽墨传统制作工艺
探秘徽墨传统制作工艺
四川荥经:修复茶马古道
四川荥经:修复茶马古道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614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