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牛栏江边“寻水记”
2020-06-24 10:19:28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贵阳6月24日电 题:牛栏江边“寻水记”

  新华社记者王丽、向定杰、齐健

  苍茫乌蒙大地,山连着山。在云贵两省交界处,有条叫牛栏江的河。作为金沙江右岸支流,它在高原上流淌,千年不断。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2)牛栏江边“寻水记”

  村民们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斗古镇中关村取石修建水窖(2013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牛栏江两岸,万古苍穹造就了如刀削般的高山峡谷。远观,峡谷断面仿佛一张哀愁的脸庞,想开口说话,却一言不发。近看,则是一片石漠化景象,赤裸的山石被镂空,长在缝隙间的松树只有拳头粗细。

  就是这样恶劣的环境,也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3)牛栏江边“寻水记”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0年6月18日,斗古镇中关村的帮扶干部在应急取水点取水;下图为2013年3月16日,斗古镇水塘村一名女孩在水流量很小的水井里等水。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中关村,一个坐落在牛栏江边的村子,隶属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斗古镇,全村4个村民组有2个在山腰,2个在崖顶。生活在这里的287户人家,世世代代“看得见江却吃不到水”。

  “以前只能用泥陶罐下河背水。”今年65岁的村民陈小二说,他家住中关村水塘组,与牛栏江水面有900米左右的落差。二十世纪80年代,人们经常沿着峡谷中的羊肠小道下山,到靠近江边的一个出水点取水,一趟背七八十斤水,要两三个小时。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4)牛栏江边“寻水记”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0年6月18日拍摄的斗古镇中关村移民搬迁点周围的水窖(无人机照片);下图为2013年3月30日,在斗古镇中关村,为修建五级提灌工程,供电工人从900米下的悬崖底用索道搬运供电设备上山。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其实,当地每年的降雨量不算少,但地表留不住水,天上下的还不够地下漏的。受够了吃水的苦,村民们想方设法兴修小水塘,收集望天水。然而2009年,一场罕见的夏秋连旱让中关村再次陷入深深的“干渴”。

  “镇上研究后,决定把江水抽上来。”陈小二回忆,在县里支持下,投入近30万元买水泵、胶管,经过10多天时间安装,终于建成五级提灌工程,不仅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还让苹果苗、烤烟苗能够下种,不至于枯死。

  为了供水设备正常运转,身为共产党员的陈小二在悬崖边的提灌站住了四个月零十天。“24小时离不得人,水池蓄满了要关闸,冬月间还得保护管线,免得被冻裂。”他说。

  提灌设施使用了两年多时间,中途还换过大功率水泵,胶管也改成了钢管,五级提灌变成了两级。然而,用水成本还是高,提一吨水仅电费就要20多元。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5)牛栏江边“寻水记”

  拼版图片:左图为斗古镇中关村已经废弃的五级提灌工程搬运建材的索道(2020年6月18日摄);右图为斗古镇中关村村民在牛栏江边的悬崖旁整修五级提灌水管(2013年3月30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经过一次次考验,村民们修水窖的意愿更加强烈。2015年,村里在脱贫攻坚决战中开展了一场“水利大会战”,村民修建30立方米以上的水窖政府补贴5000元,20立方米至30立方米的补贴4000元。村里陆陆续续修建了700多口水窖。村支书龚少永说,如今每家每户至少有2口水窖,不仅配备了过滤沉淀池,还安装了入户净水器,“现在不仅有水吃,饮水安全也有保障。”

  用水难题解决了,中关村的产业也多样起来。“烤烟500亩、西瓜800亩、人参果300亩、套种苹果2600亩、石榴1200亩……”讲起村里这两年发展的产业,村主任刘万良如数家珍。这个坐落在牛栏江边的“悬崖村”,如今成了“花果山”,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斗古镇宣传委员、饮水专班负责人马佑琴介绍,在脱贫攻坚中,贵州农村饮水安全的标准是“1135”,即在水质可靠前提下,老百姓取水水平距离不超过1000米、垂直高度不超过100米,每人每天用水量不低于35升。

  尽管目前中关村已经能够达到这一标准,但眼下,一项城乡供水巩固提升工程正在加快实施,将从20多公里外的水库引来更稳定的水源,真正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两天安了水管,喝上真正自来水的日子,应该快来了。”陈小二满怀期待地说。

+1
【纠错】 责任编辑: 焦鹏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朱鹮栖息地以秦岭为中心向东亚扩展
朱鹮栖息地以秦岭为中心向东亚扩展
夏日古镇风光美
夏日古镇风光美
福建东山:全力打造全域生态旅游海岛
福建东山:全力打造全域生态旅游海岛
北京消费季 繁荣“夜经济”
北京消费季 繁荣“夜经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154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