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题:“别写我名字,怕父母担心”——新冠肺炎隔离病房探访记
新华社记者乌梦达、李德欣
6月11日0时至6月27日24时,北京市累计报告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11例,均在北京地坛医院救治。
24日,记者走过北京地坛医院应急六病区的走廊。一墙之隔,是6月以来北京新增新冠肺炎的患者。他们两人一间,在特殊的单向气流病房内接受治疗。
一个正在全神贯注听网课的小姑娘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病床上支起一个小桌子,上面摆放着手机,正在直播网课。小姑娘略歪着脑袋,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
下午3时,记者再次路过这里,她还在以同样的动作听课,而另一个病床上的中年男子站在她身旁,用手指指手机,又用手指指小姑娘写着字的纸。
和值班护士确认了他们的父女身份后,地坛医院应急五、六区代理护士长张梦琪告诉记者,她们对这个孩子印象深刻,“这么大的孩子,每天坐得住、这么专心学习的真不多见。”她告诉记者,19日孩子父亲确诊入院,孩子作为密切接触者被隔离检查,两天后也确诊,随后入院。
记者隔着病房的玻璃轻轻敲了敲,希望与二人交流一下,孩子父亲犹豫了些许,走到了玻璃前,把他的手机号发给了记者,和记者隔着玻璃,通过手机聊了起来。
孩子的父亲告诉记者,他去过新发地采购,15日街道工作人员通知他进行核酸检测,19日凌晨通知确诊。两天后,孩子也确诊入院。“每天,孩子妈妈带着另一个姑娘在集中隔离区,我带着一个姑娘在地坛医院。”
父女俩经过医生的救治,病情目前都已稳定。“女儿每天七点起床,七点半开始上网课,语文、数学、英语,下午两点继续上课,结束了就做作业。隔离治疗走得着急,也没带电脑,还专门买了个手机,给孩子上网课用。”
“说实话,孩子入院的时候,我心里不是个滋味,小朋友上小学,每天要上网课,又要人照顾,我就申请两人调整到一个病房。医院也很照顾,很快就安排我们住到一个病房了。”孩子父亲说,“就在刚才,孩子学校的老师还打电话来关心孩子学习和身体情况,叮嘱我要照顾好孩子。”
小姑娘也和记者聊了起来,文静而有礼貌地说:“叔叔好。”每天学习、治疗、和妈妈视频,是她的基本日常。“护士阿姨来查房的时候还和我聊天,老师也每天给我打电话。”
“得了病你害怕吗?”
“不害怕,爸爸妈妈还有医生都告诉我,这个病能治好。”
“医院的叔叔阿姨对你怎么样?”
“挺好的,每天还和我聊天说话。”
“上网课累不累?”
“不累”
……
“等病治好出院,你有什么愿望?”
“还没想好。”
小姑娘沉默了一会,又补了一句:“要感谢帮助我的人。”
在这场特殊的抗击疫情的战役中,除了患者与医护的身份,病区内的每个人也都是为人父母或子女。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徐艳利一下没忍住,眼泪夺眶而出。女儿今年高三,马上高考。但从今年1月20日参与疫情救治以来,她和女儿就聚少离多。“6月11日开始,和科里很多同事一样,我也连续几天都没回家。”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北京地坛医院,还有不少。
采访的最后,小女孩的父亲提出一个希望:“我父母身体不好,我和女儿患病的消息没敢告诉他们,怕他们听了着急,家里的其他亲戚也都不知道。你们的采访千万别出现我的名字。”
“我就这一点要求。”他说。(参与记者:侠克、夏子麟)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