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6月29日电 题:溜索、吊桥、托坪大桥:三座桥见证怒江小山村发展变迁
新华社记者杨静
奔腾的怒江未曾停歇,日夜奔涌向前。但江边的托坪村仿佛被时光锁住,难以摆脱贫困。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乡的托坪村地处怒江西岸,与东岸的乡政府一江之隔。然而怒江成为全村难以逾越的屏障,村民出行长时间只能靠溜索、吊桥,买来的拖拉机只能停在东岸,少数村民还在过江时丧命。
托坪村的群众从未停止对江东的向往,他们希望住进安全的房屋,但最想要的是一座大桥,能冲破大江阻隔、跨越贫困的大桥。
去年初,托坪村的群众搬迁到怒江边的托坪安置点,告别危房。大桥梦在去年10月得以实现,由三峡集团援建的“托坪大桥”建成通车,让村民欣喜不已。
通车当天,村民普四三百感交集,眼角渗出了泪水。“要是早点建成通车,孩子已有26岁了。”普四三说,2009年,自己孩子晚上回家经过江上吊桥时,因为桥体当时没有护栏,从桥上跌落,第二天才找到遗体。
“能说汉话、见过汽车,就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普四三说,村里曾有一所小学,因条件太差,有老师来没多久就走了。而孩子要上学,就必须先学会过溜索,往往上学时年龄就比较大了,所以很多村民文化水平都比较低。
一些村民告诉记者,溜索时代,村里有好几个人都掉落江中,有的连遗体都没找到。
王小林1994年结婚来到托坪村时,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滑溜索过江。“现在回想起来,比坐飞机还害怕。”王小林说,每次滑溜索都像是过了一次“鬼门关”。有一次带着儿子过江时,溜索在中间停了下来,只能靠手扒拉过去,到岸时已精疲力竭。
“溜索时代,大家不敢奢求脱贫,能安全往返就是幸运了。”托坪村党总支书记和建才说,过去大家生活窘困,很长一段时间大家过江都是靠溜索。极端的交通条件限制了大家的出行,也阻碍了外界与村里的联系。
2008年社会捐资建成的吊桥是村里的“二代桥”,相比溜索已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伴随着出行条件的改善,村民外出接触新鲜事物更加方便,一些新鲜事物进入到村子。
尤其是精准扶贫以来,在各级部门的帮助下,村里只能种玉米、土豆、核桃的传统得到了改变,有了草果、茶叶等新鲜事物。在与外界交流频繁的同时,村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大家开始学习技术、积极外出务工。
在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一些群众已经学会了缝制棒球,用草果杆编织工艺品。
而过去长时间生活困顿的杨三波,在得知托坪大桥可以通汽车时,做了人生中最大的决定:买一台榨油机。去年10月,他咬牙向银行贷款了5万元,又向亲戚借了2万元,最终凑了8万多元买了一台榨油机,在安置点开始加工核桃油、漆油。
福贡县产核桃,虽然核桃仁小,但油脂含量高,是压榨核桃油的好原料。同时,当地群众还爱吃漆油,而全乡还没有一个加工厂,因此他决定为商贩代加工。
记者见到杨三波时,他和妻子正在忙着加工核桃油,投料、捡油饼。虽然满头大汗,但他不觉辛苦。
“再也不想过苦日子了。”杨三波说,他的老家在托坪村最远的村民小组,一家住在土坯房内。从江边到家需要步行5个小时左右。小时候没有老师愿意来村教学,所以他没有上过一天学。
“托坪大桥通了,托坪村真的变通达了。”杨三波说,从乡政府开车到村里只需要5分钟,商贩进出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因此他榨油的生意越来越好。去年10月到今年4月,已有1万多元的收入。这比得上在山上一年草果的收入。
夜幕降临,居住在匹河乡集镇上的村民,从吊桥上走过,来到托坪村的广场上锻炼身体,而后又从托坪大桥散步回家。
“村子发展好了,大家就不再羡慕江东了。”和建才感慨道,溜索、吊桥、托坪大桥,这三座桥见证了村里的发展变迁,也将见证托坪村更美好的未来。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