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半月谈》刊文:乡村学校不能盲目跟跑城市学校
2020-07-09 20:26:52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将于7月10日出版的第13期《半月谈》刊发记者吴晓颖、萧永航采写的文章《张平原:乡村学校不能盲目跟跑城市学校》。摘要如下: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范家村的范家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麻雀学校”,却被誉为“教育理念先进”。成功秘诀是什么?从教31年的校长张平原说:“办农村学生需要的学校,让学校既美丽又有温度。”

  生活、生产、游戏相结合,用乡村优势办校

  走进范家小学,红白相间的3层教学楼矗立在蓝天白云下。教室里摆放着沙发、书柜,如同家一样温馨。最触动人心的,是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纯真、自信的笑容。

  这所农村寄宿制小学曾饱受发展之困:随着当地撤乡并镇、村民进城,学校生源规模急剧减少,从最多时的600人减至不足百人。出路在哪儿?

  “乡村学校不能盲目跟着城市学校跑,要发挥规模小、地处乡村的优势。”张平原认为,学生少,老师能关注到每个孩子,方便因材施教。在乡村学校,大自然是孩子们的课堂,山林田地、风俗民情都是教育资源。

  一批留守乡村的老师,一群走不了的学生,乡村教育改革探索从2014年开始。

  课堂上,倡导教学融入“学、讲、做”元素,与生活、生产、游戏相结合,让课堂变得好玩、有趣:语文课有了辩论、科普剧;数学老师领着学生量柱子,学习如何计算面积。

  课表上也多了乡土课程和项目学习。学生走出校门,调研村子历史、到田野山间采风、种菜。阅读、运动也占据大量时间,除体育课外,学生平均每天运动1.5个小时。

  让老师们引以为傲的是,全校没有一个“小眼镜”。“学生有大量时间参加户外活动。”四年级语文老师黄春燕认为,保持充足睡眠,多接触大自然,是学生不戴眼镜的秘密。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节律自主拔节”

  10岁的李浩(化名)在城市小学就读时出现厌学现象,转入范家小学一年后,他重新对学习产生兴趣。

  “以前作业总是写不完,半夜还不能睡,就不想学了。”谈及变化原因,李浩说,“现在作业很快就完成了,有很多时间玩耍、看课外书。”

  “学校的目标是培育阳光自信的少年,让他们成为能用双手和智慧获取幸福的人。”在张平原看来,育人是教育的本质,急功近利追求成绩,得不偿失。

  在范家小学,老师倡导学生自己跟自己比。学校不评选“三好学生”,而是用人人可参与的“八美少年”代替:阅读美少年、运动美少年、友善美少年……学生从中选择作为学期努力目标,只要完成,都能获奖。

  这些处于放养状态的学生,交出的成绩答卷并不逊色。近年来,在利州区48所小学中,范家小学学生的学业成绩居第十名左右。

  什么是好学校?张平原的理解是:不揠苗助长,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节律和需求自主拔节。

  “让学校成为留守学生第二个家”

  范家小学的95名孩子,不少是留守儿童,有一些孩子来自离异、贫困家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不少令人心酸。“《相亲相爱一家人》这首歌给我启发,我就想能不能把学校、班级建设得像家一样温暖,使成长中缺失亲情的孩子,逐步建立起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张平原说。

  在打造“班家文化”过程中,学校建立了一套语言、行为系统,将理念外化为师生言行。比如学生犯错后,老师至少要问学生5句话:发生什么情况?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办?需要我为你做点什么?要不要我给你一点建议?通过平等的问话方式,老师传递给学生关爱与尊重。

  “家长靠不上,那就老师上。”范家小学一名老师在个人年度报告中如是写道。陪伴学生成长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全校老师均住校,和学生朝夕相伴。

  范家小学成为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并非偶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乡村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师数量也从我刚任校长时的11人增至15人。”张平原说,中国的根基在农村,农村的希望在教育,乡村学校也有美好的明天。

+1
【纠错】 责任编辑: 吴咏玲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盛装起舞 好戏连台
盛装起舞 好戏连台
青海:巧手绣香包 浓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绣香包 浓情迎端午
朱鹮栖息地以秦岭为中心向东亚扩展
朱鹮栖息地以秦岭为中心向东亚扩展
夏日古镇风光美
夏日古镇风光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2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