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黑龙江省巴彦县的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6月22日手机拍摄)。 新华社发
新华社哈尔滨7月13日电 题:玉米“变形”记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王春雨、强勇
种了大半辈子地的黑龙江省巴彦县中兴村村民马金柱想不到,往年一亩出不了几个钱的玉米现在却身价倍增,成了“香饽饽”。这里面的奥秘就是马金柱种上了“高端玉米”。
今年马金柱改种了新的玉米品种,数量不多,就一亩地,但收益却能达到2000元左右。“一亩地一般能出3000多穗玉米,企业按协议给每穗的回收价是6毛钱。”他笑得合不拢嘴。
马金柱提到的企业是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在企业车间,3条生产线马力全开,一粒粒玉米经过一道道加工完成“变形”,各种玉米即食产品从这个小山村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企业董事长孙立娟指着一个盖着金色盖子的盒子说,这款主打的“方便玉米大碴粥”是专利产品,和市面上自发热小火锅是一个原理,市场前景不错。
“去年我们多次参加全国农产品对接会、展销会等活动,签订了2020年玉米即食食品预售订单1.2亿元。”孙立娟说。
小小玉米“华丽”转身,是黑龙江省贯彻发展“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的缩影。
巴彦县扶贫开发办主任苏彦东说,作为全国产粮大县,巴彦县的不少玉米曾长期以原粮低价、初加工等方式销售,错失了深加工带来的可观利润。农业求发展,必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立足研发,走精深加工道路是孙立娟的选择方向。健康农牧业公司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建立了优质玉米种植示范基地,由农科院专家研发大碴粥专用种子,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企业的路越走越宽。
玉米“变身”不仅使企业发展,还让农村摸到了脱贫致富好门路。
巴彦县投入扶贫资金370万元购置厂房,供健康农牧业公司使用,每年从企业获得固定收益分配给贫困户。此外,孙立娟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优质玉米种子和有机肥,企业按订单回收玉米,解决农民种难、卖难问题。
“我们主要采取小园种植模式和贫困户合作。”孙立娟说,农村小园子的污染少,可以达到有机食品的品质要求,而且小园模式也便于人工打理,精耕细作。
在贫困户中,老弱病残占一定比例。67岁的董国强前些年脑出血,身体至今没完全康复。“合同有保底价,咋算都不亏。”他说,自己不能干重体力活,在自家园子种了一亩半新玉米品种,省力不说,挣钱还多。
“种子、肥都是企业送的,基本就是零成本。”马金柱说,以前种普通玉米,一年忙活下来,除去买种子、买肥这些赚到手一亩也就几百元,现在他像“绣花”一样精心照顾这些玉米,收入能翻好几倍。
苏彦东说,目前健康农牧业公司带动巴彦县14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用自家小园种植大碴粥系列产品专用玉米品种1707亩,户均增收1800元左右。
“下一步我们打算再上几条生产线,争取达到10条,带动周边更多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孙立娟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