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7月13日电 题:“高原精灵”守护者
新华社记者王浡
清晨7点,乌云盖住一望无垠的可可西里。
龙周才加站在索南达杰保护站院里看了看天气,被高原烈日晒得黑红的脸上,眉头紧锁,“看样子要变天,路更不好走。”
夏天冻土消融,变成泥潭沼泽。巡护路上,他们经常会陷车,有时只能弃车步行。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超过4600米,是青藏高原上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特有野生动物最集中区域之一。
1997年,可可西里第一个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建在昆仑山脚。
龙周才加是保护站副站长,个子不高却很壮实。31岁的他在这片4.5万平方公里的“生命禁区”,坚守了14个春秋。
“刚来时,高寒缺氧不说,水电气都没保障。和我一批来的队员,多数都离开了。”龙周才加却越干越喜欢,“这儿不仅保护藏羚羊,还能交到一群好兄弟。”
吃过早饭,队员们整装出发。半个多小时颠簸后,越野车停在一处路口。龙周才加蹲下来,仔细观察泥泞路面上的轮胎印。
“如果遇到新胎印,就得观察是否有人擅闯保护区。现在偷猎藏羚羊几乎没有了,但不能放松警惕。”龙周才加给队员们详细讲解。
身材矫健、奔跑如飞的藏羚羊被称为“高原精灵”。藏羚羊绒纤细柔软,被称为“软黄金”。过去因偷猎猖獗,数量锐减。
随着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成立以及巡护常态化,这里的藏羚羊数量已从不足2万只,恢复到如今的7万多只。
不到20岁的王文豪是保护站里最年轻的队员,因缺氧而嘴唇青紫,他还是瞪大眼睛,仔细聆听。
在一次次跟着巡护中,王文豪逐步熟悉了防范盗猎、应急救援、垃圾收集等工作内容,“我要学的还很多。”
远处雨幕,逐渐临近。风雨裹挟着沙石,砸在车玻璃上,啪啪作响。队员们乘坐的越野车,被风吹得来回晃动。
“别担心,高原上风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龙周才加宽慰道。
风雨停歇,乌云消散,阳光铺洒。
远处,几只雄性藏羚羊,顶着长角来回张望。
“那只是我们救助的!没想到都长这么大了。”龙周才加举起望远镜,兴奋地告诉记者。
仔细观察后,龙周才加讲起他与这只藏羚羊的故事。“大概是2017年6月,一只走散的小羊,被带回保护站。我喂养了快一年,一眼就能认出来。”
索南达杰保护站有一个救助中心,专门救助受伤的野生动物,累计已救助包括藏羚羊在内的动物500多只。
每年都会有一些与羊群走散的藏羚羊幼仔,被送到保护站临时“收养”。保护站里14名队员,都当过藏羚羊“奶爸”,保护站也成为“藏羚羊幼儿园”。
今年藏羚羊迁徙产仔季,可可西里巡护队员成功救助的11只藏羚羊幼仔,都被陆续送至保护站,统一喂养。
“为养好它们,我们喂奶、治病,甚至还陪睡觉呢。”队员才仁多杰笑着说。不少藏羚羊刚来时,紧张又虚弱,队员们只好把被褥搬到羊圈,陪着一起入眠,让小羊能睡踏实。
这些藏羚羊,最终都将放归野外。“在一起有感情了,只能强忍着不舍放出去。后面还不能去寻找、接触它们,得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对藏羚羊的干扰。”才仁多杰坦言。
可可西里自然条件恶劣,生态恢复能力差,稍有破坏,可能得上千年才能修复。龙周才加说:“保护好藏羚羊,保护好它们的家园,是我们的使命。”
回到车上,继续巡护。疲惫掩盖不住的成就感,写满在一张张风吹日晒的沧桑脸庞上。
车窗外,一群“高原精灵”正欢快奔跑、迁徙跳跃……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