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杂音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兴风作浪,不少人担忧全球化与多边主义的前景,担心所谓的“脱钩”威胁会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在国际间交流受到阻碍的当前,在防疫常态化背景下,对外开放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1
保持战略定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居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肱骨”环节,不会因为少数人的“脱钩”言论而轻易受挫。尽管疫情蔓延确实影响了我国与全球的经贸合作,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长期稳定形成的。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轻易放弃庞大的中国市场。
事实也是如此,相关数据显示,中美双边贸易额4月份增至397亿美元,比3月份增长近43%,中国重新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
同时,中国和东盟的贸易规模迅速上升,今年前5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1.7万亿元,增长4.2%,东盟取代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疫情给予世界的启示是: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封闭孤立,两败俱伤。我国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前路必是坦途,风景必然向好。
2
开放政策加码
持续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中国不只是说说而已。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国释放了扩大对外开放系列重磅信号,如大幅缩短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开放,全面落实内外资企业平等待遇等。同时,外商投资法已落地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额度限制取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中国市场开放度持续扩大,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
在金融领域,诸多开放措施亦蓄势待发。围绕金融业对内对外自主开放,未来我国将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营商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信用评级行业、熊猫债市场等开放新举措稳步推出。
我国深化开放,打造更公平的市场环境,优质外资看在眼里。比如,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零售业巨头开市客以及沃尔玛、迪卡侬等都在防疫期间宣布将扩大中国市场业务。上半年,外资企业在中国开新店、首店的势头不减,优秀的营商环境让“洋品牌”愈发扎根中国。
3
审时度势调整
防疫常态化使得对外交流合作受到影响,全球经贸活动恢复正常仍需时日。不过,抓住现有条件,审时度势危中寻机,开放渠道仍可畅通。
6月15日,第127届广交会拉开帷幕。这是第一次完全以互联网形式进行的广交会,也是疫情发生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性贸易盛会。2.5万家参展企业,180万件商品,数十万全球采购商和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外贸产业人员跨越时空界限,汇聚“云端”,网上洽谈。
疫情的蔓延令国际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全球贸易活动恢复正常仍需时日,我国的外贸企业在海外订单方面多受影响。一些企业或被迫裁员,甚至走向“剧终”;另一些企业则积极调整,获得新生。如有的外贸企业针对疫情研发新产品,效益不减反增,闯出一条新路。
同时,许多中小企业试水跨境电商,表现亮眼。今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整体下降6.4%,而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的进出口额增长了34.7%。据艾瑞咨询预计,到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的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在传统外贸体系下,中小企业缺少商务资源和对接渠道,只能依赖中间商、渠道商来接发订单。这就导致很多国内工厂出海渠道单一,订单不稳定,很难积累长期客户。外贸电商化则让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信息透明的数字化交易平台实现交易过程虚拟化,即使有时空阻隔也能参与国际贸易。未来,跨境电商作为新业态,将成为稳外贸的“利器”之一。中国企业尤其应顺应潮流,优化调整,走出传统外贸“舒适圈”,打造自主品牌,提高技术含量,展现更强竞争力,争取更好业绩,擦亮中国制造的名片。(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13期)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