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宁波7月17日电 题:他乡闻“乡音” 创业更安心
新华社记者顾小立
在跨越千里来到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工作三个月后,来自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的杜桥香感到,自己已放下了曾经背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渐渐喜欢上了这座东部城市。
“刚走出大山的那会儿,和现在的感受可完全不一样。”杜桥香回忆,她和一起同行而来的老乡们觉得,尽管天天在宁海的土地上工作,但还是和宁海还“隔着点什么”。
自1996年起宁海县就与晴隆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24年来每年都有不少晴隆人来宁海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但对杜桥香而言,在“新家”发展遇到的真实“窘境”仍有不少:方言听不懂、饮食不习惯,生活“小事”难适应;知识水平不高、职业技能欠缺,在企业发展常常遇到瓶颈;在宁海“人生地不熟”,一旦遇到困难,不知道向谁求助,如何求助……
“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干活,大家基本都是自己干自己的,下了班也只有我们几个晴隆老乡能聚在一块儿聊,实在觉得‘孤独’,当时已经有了辞职回家种地去的念头。”杜桥香说。
就在此时,她认识了主动找上门来的“乡音”志愿服务团成员梁伟。
“‘乡音’服务团?从没有听说过,是做什么的?”杜桥香有些疑惑。
梁伟是晴隆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2019年来到宁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挂职工作。他向杜桥香和她的老乡们解释了“乡音”志愿服务团的由来——一个由宁海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晴隆在宁海交流学习的老师、医生等挂职干部以及宁海本地干部组建的服务组织。从政策宣传到心理辅导、从对接部门到纾困解难,能让晴隆老乡生活得更舒心的事儿,服务团都会努力尝试。
“这个志愿团挺特别,其中有不少人都说着晴隆话。在外地能听到乡音,太亲切了,一下子让人愿意‘掏心掏肺’。”杜桥香慢慢发现,“乡音”志愿服务团不仅常常与他们谈心,分享来自家乡的土特产,带他们认识不少宁海本地的新朋友,还和企业共同努力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浙东与黔西南气候环境、文化差异较大,需要有人为‘乡亲’们再做一些更细致的工作,让他们在宁海不仅在物质上安好‘新家’,更要在精神上融入‘新家’。”在与梁伟一同由晴隆前来宁海挂职的“乡音”志愿服务团成员郭思春看来,宁海本地干部的积极参与、协调和支持,让服务工作的开展有了可靠的保障。在郭思春的工作日志上,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为务工人员送端午粽子,请老乡到挂职小院吃家乡菜,去企业指导务工人员开展党群共建主题活动……
“有了这群‘亲人’,我是真正安下心了。”杜桥香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