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半月谈 | “一碗面”拉出海东传奇
2020-07-29 14:59:43 来源: 《半月谈》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从“一口锅、两口子、三张桌子”起步,青海省海东市以回族、撒拉族为代表的各族群众经过30年的打拼,17.8万拉面人在全国280个大中城市开办了2.78万家拉面店,年均经营性收入超过150亿元。如今,拉面产业已经成为海东市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生支柱产业和脱贫攻坚重点产业。

来自青海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这碗面,何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蹚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脱贫致富之路,进而改变了一方人的生活?又是如何化茧成蝶,成为中国餐饮文化的代表之一?

视频作者:赵玉和 王艳 吴刚 实习生:李沛然

1

脱贫致富“一碗面”
 

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部,全市173万人,辖两区4县,是国家六盘山片区和“三区三州”脱贫攻坚重点地区,也是青海省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2015年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4.48万户,17.57万人。

“吃了上顿没下顿”“春耕时节连化肥都买不起”……这一度是当地不少群众窘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上个世纪80年代,一些怀揣致富梦想的海东农民开始尝试外出寻求商机,并敏锐地抓住了“开拉面店”这门生意。在各级政府强力助推下,三代拉面人借助“亲帮亲、邻帮邻”的经营方式,让拉面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于全国各地。

一名工人正在往一家牛肉面馆配送面粉 张宏祥 摄

今年50岁出头的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山根村村民马维林,是走出大山创业的第一代拉面人。打拼了20多年的他,如今在长沙开了3家“撒拉人家”拉面连锁店。马维林说:“山根村现在90%以上的人家都在外开拉面店或者在拉面店务工,依靠拉面,整个村子都脱了贫。”

10多年前在深圳、天津开拉面店挣得“第一桶金”,而后成功转型回乡办企业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农民马勇告诉半月谈记者,刚出去开店的时候,为了找合适的店面,他每天骑自行车顶着炎炎烈日沿街寻访,有时一天要骑五六十公里,屁股都磨出了泡。

马勇在养殖场的包装车间内查看流水线 张宏祥 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拉面产业让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化隆县群科镇的荒山上,马勇创办的青海绿禽养殖场一年一个样。从2015年开办现代化养鸡场到现在,他已经累计投资了近1亿元,计划将养鸡场的规模扩大到30万只。

马勇在自己创办的青海绿禽养殖场内 张宏祥 摄

据了解,海东市拉面产业从业人员返乡创办的企业有460多家,吸纳就业人员近7000人。拉面产业正在开创一条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海东市有1.28万户,7.26万名贫困人口通过拉面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占全市近10年累计脱贫人口的37%。”海东市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调研员马金星说,拉面产业收入已经占到海东市劳务总收入的57%,特别在以劳务增收为主的化隆县和循化县,拉面产业带来的人均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东市委书记鸟成云说:“拉面产业已经成为海东群众摆脱贫困的‘致富面’、促进社会稳定的‘和谐面’、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质的‘小康面’。”

2

拉面人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海省各级政府出台了上百项政策措施扶持拉面产业。从以县级政府的名义为拉面务工人员开具外出经营介绍信,到与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协商共管机制,政府部门的服务从未缺位。

海东市近年先后在拉面从业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建立了14个流动党支部,市县两级在全国设立了102个办事处和服务站,加强与输入地政府联络互动,指导拉面店规范经营,协调解决拉面人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用工社保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分布在各地的拉面店几乎全部关门停业,绝大多数海东拉面人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减少跨区域流动,选择留在拉面店经营地。海东市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春节期间,海东市在外拉面人员返乡高达14万人左右,而今年只有1.47万人返乡,只占这个群体的8.2%。在广大拉面从业人员的支持下,海东市疫情防控实现了“零输入、零感染、零报告”。

不少海东拉面人还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树立起海东人勇于担当、团结友爱的良好形象。

位于化隆县绿洲生态园内的拉面雕像 吴刚 摄

在武汉经营拉面店的马文德,自发组织2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为火神山医院运送物资、为援鄂少数民族医护人员开办食堂,一个月内为防疫工作人员送餐1万多份;同在武汉经营拉面店的武汉市化隆商会会长韩索力么乃免费为防疫人员送牛奶,还带头捐款……

党中央做出复工复产决策部署后,海东市针对返岗复工后的用工难、进料难、资金难等问题,及时派出工作组到拉面人比较集中的城市协调解决。同时,海东市政府出台连续3年、每年筹集1亿元资金扶持拉面产业的政策,将“拉面贷”在2019年发放3.5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亿元。

2017年以来,海东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持续开展送政策法规进拉面店活动,通过政策解读引导广大拉面从业人员遵纪守法、诚信经营、顾全大局,积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得群众的政策认同感大大提升,融入当地社会的理念进一步增强。而随着拉面人守法经营、团结友爱形象的树立,这个群体所代表的海东地方形象和城市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3

在传承中“华丽转身”
 

第一代拉面人以苦干创业,第二代拉面人让拉面店在全国落地开花,而在城市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拉面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做好一碗拉面,而是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商,推动拉面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27岁的韩晓峰2014年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但干了不到一年,就辞职回到了拉面行业,如今,他已是化隆县都市绿洲生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晓峰给自家的拉面店注册了“诺尔曼”商标,初步实现了连锁经营。“我们不能固守于拉面,还要想办法通过拉面把青海高原的绿色农牧产品都带出去。”韩晓峰说。

“诺尔曼”拉面店面匠韩玉龙在录制拉面培训节目 张宏祥 摄

上海姌碧迩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福龙是“80后”,他从化隆老家出来后在拉面店从跑堂干起,现已在上海开了4家拉面连锁店,并用现代物流理念建立起食材配送链,吸纳了近30人就业。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青海拉面产业正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局长马玉忠说,化隆县搭建的中国拉面网电商平台注册企业和个人用户超过了5.5万,依托拉面网建设的电商服务中心覆盖包括42个贫困村在内的全部乡镇。

化隆县拉面产业服务中心主任马春云介绍,到2020年底,网上商城将连接全国3000家拉面店,提供一键下单购买拉面厨具、食材等服务。“面对在线经济的新机遇,从拉面产业供应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到人才培训体系,‘互联网+拉面’已覆盖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

7月9日,化隆县拉面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内,一名拉面师傅正在演播室内直播拉面制作 吴刚 摄

今年45岁的韩光远也从拉面产业的快速发展中找到了新商机,从拉面店转行做起了拉面相关配送项目。“我们现在面向广州、上海、北京等10多个省市的拉面店做餐饮食材、地方特产等配送服务,将来我们还要向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为主的大型综合贸易企业发展。”韩光远说,拉面产业已经将许多产业串联起来,基本形成了一条种植、养殖、加工、物流和销售产业链。

韩光远在自家的食用油配送点查看配送状况 张宏祥 摄

据了解,截至目前,仅化隆县已经围绕拉面产业形成了400余家以公司化方式运行的合作社和380多家企业,经营餐饮服务、牛羊肉冷链配送、调味品加工等20多个行业细分领域,带动逾1.5万贫困户从事油菜、饲草种植和牛羊养殖等。

7月7日,海东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青海拉面产业数字化平台”框架合作协议如期签约,双方将共同打造拉面产业数字化平台,推动拉面产业全链路数字化升级,培育青海拉面产业总部经济,促进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东市委副书记朱向峰说,下一步,海东市计划组建青海拉面品牌运营管理公司,设计注册体现青海拉面整体形象的商标,培育一批品牌形象俱佳、辐射带动明显、发展后劲充足的“龙头企业”。(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14期)

【纠错】 责任编辑: 赵文涵
加载更多
中国西北角:有个村子叫神座
中国西北角:有个村子叫神座
彗星与巨石阵
彗星与巨石阵
嘉陵江边的“城市阳台”
嘉陵江边的“城市阳台”
探访元上都遗址
探访元上都遗址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29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