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二哥”和“东哥”:扶贫路上的“混搭兄弟”
2020-08-07 15:48:50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新华社长春8月7日电 题:“二哥”和“东哥”:扶贫路上的“混搭兄弟”

  新华社记者陈俊、褚晓亮、孟含琪

  在吉林省洮南市万宝镇共同村,两个壮实的东北大汉常一起行动,一个长相憨厚,一看就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一个剃着光头,身上透着股“艺术范”。他们是村民们常挂在嘴边的“二哥”和“东哥”。

  二哥名叫贾立民,在家里排行老二,村里老人叫他“二民子”,年轻人喊他“二哥”,他是村党支部书记。杜晓东是驻村第一书记,村民们亲切称他为“东哥”。虽然气质“混搭”,但在扶贫路上,两兄弟携手唱了一出精彩的“二人转”。

  初来乍到时,东哥可没现在这么接地气。他是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学美术出身,打小在城里长大,平日里接触的不是音乐就是美术。被选派为第一书记后,东哥意气风发地来到村里,却被现实打击得够呛。

  “房子太破了,直掉渣。路上都是垃圾,还发臭。”东哥回忆说,自己从没见过这么差的环境,当时就蒙了,“我跟领导请假,让我回家缓缓。”

  在家时,他一直给自己鼓劲,“既然做了第一书记,就好好整。”两天后,东哥自己开车回村了。

  刚到村里,东哥时常找二哥问东问西。但二哥心里也犯嘀咕:“这小子从城里来的,对农村啥也不懂,估计就是做样子……”

  没想到东哥对工作很上心,挨家挨户串门了解情况。一番细致打听,他把村里情况摸了个透:共同村是省级贫困村,大伙主要靠种玉米为生,日子过得挺紧巴……

  要脱贫致富,该让村民干点啥?二人产生了分歧。

  搞艺术出身的东哥,看中了草编项目。他琢磨,村民们可以用废弃的玉米皮编工艺品,还能卖钱。但二哥坚决反对:“农民就应该种地、做养殖,搞那些花花草草有啥用?”

  架不住东哥天天到家门口“堵”他,在他耳边唠叨,二哥同意先小范围尝试。东哥从长春请来了专业老师,张罗着把大伙聚到一起,手把手教大家怎么编织。编出来的东西歪歪扭扭,不太规整,有人想扔了重新编,被东哥拦住了,“要的就是这样的艺术感觉!”

  坐垫、草筐、草篮……通过展会、电商平台等渠道,东哥将大家编的工艺品卖到全国各地。赚了钱,乡亲们积极性更高了,二哥也服了。“没想到搞艺术也能脱贫致富!”他说。

  打那以后,这对“混搭兄弟”的合作越来越顺。东哥越来越接地气,二哥看村里的“艺术范”也不别扭了。

  二哥主抓养殖和庭院经济项目。本来就是致富带头人的他,还吸收了老人和残疾人在自家砂石场打工。除了草编,东哥又争取了出口海外的假睫毛订单。在基地,常常看到一群健硕的庄稼汉在认真地制作假睫毛……

  “我俩就像亲兄弟一样。”二哥说。生活中,两人也是相互扶持。东哥一个人在外,二哥时常给他送些烧好的家常菜。东哥则经常教二哥的孩子弹琴唱歌。

  “混搭兄弟”虽然气质差异大,但心往一处使,帮助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甜。村民孙海江一家是贫困户,母亲年事已高,妻子和孩子身患疾病。孙海江在砂石厂打工,加上产业分红等收入,家里人均收入8000多元,一下子脱贫了。

  在二哥、东哥和大伙的努力下,共同村“摘帽”了,全村2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村里焕然一新。东哥时常请艺术团送戏下乡,也会教村里孩子们唱歌、画画,大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纠错】 责任编辑: 林经纬
加载更多
吉林珲春:边境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吉林珲春:边境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非遗入校园 假期亦快乐
非遗入校园 假期亦快乐
中国西北角:有个村子叫神座
中国西北角:有个村子叫神座
彗星与巨石阵
彗星与巨石阵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63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