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10日电(记者李志鹏)戴着眼镜,皮肤黝黑,“鸡倌”刘涛正蹲在山坡上的草丛中,寻找鸡蛋,观察蛋鸡生长情况。几只蛋鸡溜溜达达来回觅食,对这位“伙伴”并不陌生。
刘涛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罕台镇九成功村人,大学专业是畜牧学,硕士毕业后在山东、广东等地从事多年畜牧工作。2012年,他回乡创建昕农养殖基地,当上“鸡倌”做起蛋鸡养殖。目前,算上供应附近村民的鸡苗,刘涛养殖近3万只蛋鸡。
“原计划返乡创业带动村民参与,但开始时村民对养蛋鸡并不积极。”刘涛说。那时,村民李刚看着后生刘涛在养牛羊的地方养蛋鸡,心里直犯嘀咕。由于缺乏养蛋鸡的经验,村民都害怕“养砸了”。
为打消村民顾虑,刘涛精心养殖做示范。这换来了村民的认可,村民也开始小规模养殖蛋鸡。“我家现在养了180多只蛋鸡,光卖鸡蛋一年就能有2万元收入。”李刚笑着说。
村民收入多了,刘涛思量着如何带动贫困户增收。“考虑贫困户的实际,我们与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实施起了‘借鸡生蛋’模式。”刘涛说。他口中的“借鸡生蛋”模式,是贫困户从养殖基地赊购蛋鸡回家养殖,依靠卖鸡蛋的钱增加收入。
虽“借到”蛋鸡,但有的贫困户视力残疾,捡鸡蛋成了难事;有的贫困户经常外出看病,一走十天半个月,顾不上养鸡。“这样下去不行,得想个更好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刘涛说。
刘涛发现蛋鸡由谁养殖区别不大,而他还有技术和成本优势。2018年,刘涛实践起“借鸡生蛋”升级版——“代养”模式,蛋鸡名义上赊销给贫困户,实际由刘涛在养殖基地替贫困户养鸡、卖鸡蛋,通过卖鸡蛋的收入弥补养殖费用,利润则分给贫困户。
获得“代养”模式帮扶,罕台镇撖家塔村贫困户郝桂兰笑得合不拢嘴。因为经常陪丈夫外出看病,没时间管护蛋鸡的她咋也没想到通过扶贫干部对接,能享受到“代养”模式的收益。“我们省时省力,还能获得收入,心里面真是乐开了花。”郝桂兰说。
到现在,刘涛通过“代养”模式共帮扶罕台镇9户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还有很多像刘涛一样的人返乡发展农牧业,带动村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如今,东胜区已全部脱贫。
夕阳洒向草地,蛋鸡咕咕叫着,刘涛望向远方。“将来我们想提高养殖技术,生产高品质鸡蛋,带动养殖户一起走上新台阶。”他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