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显示 我国100人中不到13人具备环境与健康素养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日前印发的《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中获悉:2018年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12.5%,即平均每100个15~69岁的人群中,只有不足13人具备基本的环境与健康素养。
根据调查,我国不同群体之间环境与健康素养差异明显。其中,城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分别是16.9%和8.1%;男性居民素养水平高于女性,分别为13.9%和10.9%;20~29岁人群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最高,为18.3%。在城乡、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人群中,素养水平随文化程度增高而明显升高。
调查结果显示,科学知识素养水平低是素养水平提升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分类素养看,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素养分别为25.3%、5.8%和25.4%,基本知识素养水平远低于基本理念和基本技能,科学知识素养水平低的问题尤为突出。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行动目标,2022年和2030年我国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要分别达到15%及以上和25%及以上。下一步,在提升居民素养方面会有哪些行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损害评估中心主任朱忠军认为,从调查结果看,尽管人们对“良好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健康的保障”等问题的正确回答率较高(接近80%),但也有近20%的受访对象不能正确认识环境与健康的基本关系,可见,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还是个新领域,公众对环境与健康的基本认知仍需加强。“在各年龄段,15~19岁居民的基本知识分类素养水平中最低(仅为2.2%),这一人群绝大多数为在校青少年,因此不能忽视青少年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此外,农村居民对各项问题的正确回答率显著低于城市居民,这与人群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宣传普及覆盖程度等有关,可见开展素养提升工作还应努力走进乡村。”朱忠军强调。
据了解,《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是依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部署,由生态环境部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基础上修订形成的新版本。《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设置了30个条目,其中:基本理念7条,强调正确认知、科学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突出预防理念和责任意识;基本知识13条,涵盖空气、水、土壤、海洋、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辐射、噪声多个方面;基本行为和技能10条,包含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相关信息获取、理解、运用及应急、监督、维权等技能。(记者 张蕾)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